第54章 唐王李渊唯恐李密进驻洛阳城,假意救援东都疯狂扩张领地

隋朝太府卿元文都等官员为稳定东都局势,想出了一个荒唐的应对之策,正如现今社会一些所谓的专家,不经过调研,未经科学论证,坐在办公室里脑瓜子一转,便提出一个损人不利己的主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决定招募那些愿意坚守城池且能够自行解决温饱、不吃公家粮食供应的人,并且给予这些人散官二品的优厚待遇。前文我们介绍过,散官二品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虽无实际职掌权责,但代表着很高的地位与荣耀。

这种举措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通过给予优厚待遇激励民众参与到守城的行动中来,以增强东都的防御力量,抵御可能到来的敌军攻击;另一方面,也是在艰难局势下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动员民众自救。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主观问题,能自行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必定不会是那些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这一举措果然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许多商人受到利益的驱使,他们拿着象牙前来朝廷。在古代,象牙是一种珍贵的物品,这些商人拿出象牙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可能是为了表示对朝廷这种积极守城政策的支持,希望能够借此与朝廷建立良好关系;有的则是妄图通过与官员的交往,在东都的局势中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比如在物资调配、商业特许等方面得到特殊待遇。

由于利益诱惑巨大,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前来朝见献象牙等贵重物品的商人多得数不过来。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东都局势下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一方面是官方为挽救局势危机,仓皇失措间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努力与权衡,另一方面是民间势力基于自身利益的应对与角逐。

总之,元文都等庸官专家们采取的这个方案,不但未起到一点作用,反而让百姓们嗤之以鼻,丧失民心。

时间很快到了二月份,李渊结合部将谋士的建议,考虑到南方地区仍然存在着隋朝的一些势力控制区域以及地方割据势力。尤其是南阳、安陆、荆州和襄州等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南阳位于中原与江汉平原的连接处,是控制长江流域与中原地区交通往来的关键节点。古南阳与今日南阳市地理位置变化不大,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属于南阳盆地。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

西周时期,南阳属荆州,被称为“周南”。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大部分地域属于楚国,设有宛邑。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南阳郡,郡治设在宛县(今南阳市)。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南阳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南阳郡下辖多个县,包括宛县、穰县等,这些地区大多位于今天的南阳市境内。

南阳在隋朝时期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其经济和文化也相当发达。南阳盆地因其肥沃的土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农业生产的重点区域。同时,南阳的冶铁业也非常发达,为全国冶铁中心之一。南阳在隋朝时期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其经济和文化也相当发达,是兵家必争之地。

安陆、荆州和襄州地区则是南方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区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隋朝安陆是今日的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安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丰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李白故里,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战国晚期,“安陆”名称已经出现,当时属楚国属地。新中国成立后,于1987年撤县设市。值得一提的是,安陆市还拥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李白故居、白兆山公园等,吸引了大量李白的粉丝前往朝拜。

古代荆州,又称江陵,其名源自《尚书·禹贡》,因境内荆山蜿蜒高耸而得名。荆州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是楚国的别称,楚国曾在此建国并定都长达411年之久,其地理位置主要对应现代的湖北省。具体来说,隋朝时期的荆州包括了江陵、竟陵等县,这些地区仍在现今的湖北省内。

今荆州市不仅是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商业城市与交通枢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此外,荆州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

隋朝襄州,即今天的襄阳市襄州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平原腹地。襄州区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如今,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古隆中、襄阳古城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

唐代着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在襄州创作了大量与襄阳有关的诗歌,如《与诸子登岘山》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襄阳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全唐诗》中近5万首诗歌中4000多首提到襄阳,显示了襄州在唐代文人墨客心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襄州在唐朝时期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据点,也是文化交流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场所。

李渊如果能够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仅能够扩大自己的统治地域,还能增强自身在南方的影响力,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公元618年农历二月初九,唐王李渊下达军令,派遣太常卿郑元暃率领军队从商州、洛州出发,去攻取南阳;让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去攻取安陆以及荆州、襄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郑元璹,字德芳,开封人,被列为唐初二十四开国功臣之一。也有史书将他的名字改写为“郑元寿”。郑元璹是隋朝开国元勋郑译之子,初为骠骑将军,后转武贲郎将,数以军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迁右候卫将军。李渊起兵后投靠唐军,他担任过太常卿、参旗将军、鸿胪卿、左武候大将军、宜州刺史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