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唐王李渊唯恐李密进驻洛阳城,假意救援东都疯狂扩张领地

上一章咱们讲到李密占据金墉城,距入主洛阳城号令天下近在咫尺,离他的皇帝梦仅有一步之遥。

长安城内,大丞相府武德殿内,气氛凝重。

李渊在长安城中的大丞相府办公地点是武德殿。武德殿不仅是李渊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唐朝初期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唐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唐王李渊坐在府堂正中,谋臣、将官们分坐两旁,他们正在探讨李密窥取东都之事。

裴寂上前一步,恭敬地奏道:“唐王,那李密如今势大,若真让他攻入洛阳,必将成陛下逐鹿天下的大患。洛阳乃天下之中,城郭坚固,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得之可挟天子以令诸侯,此等良机李密不会放过。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啊。”

李渊微微点头,手轻敲着王座的扶手,缓缓道:“本王亦有此担忧,可派谁去为好?这李密军力强盛,若派军不利,恐怕适得其反。”

一旁的李世民上前,眼神坚定而炽热:“父王,儿臣愿往。李密虽兵锋锐利,但儿臣得知翟让被他所害之后,瓦岗军内部已军心不稳,将士之间更是貌合神离。且洛阳城内隋兵虽困,但亦不会坐以待毙,儿臣愿与大哥李建成带兵前去,定能破敌。”

李建成看着弟弟,也赶忙说道:“父王,二弟说得对。我二人领兵出战,相互配合,必能阻止李密攻入东都。儿臣在军中亦有诸多经验,此次定不辱使命。”

李渊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他们如此积极进取、忠心耿耿,担忧的是战场无情,万一有失……但他知道,此事不容犹豫。

“本王亦知你们的决心,但你等也要小心。李密的瓦岗军也不是等闲之辈,你们出兵之后,要以保存实力为上,不可恋战。洛阳之地,我们不可轻易让与他人,但也不必强攻,只需能拖住李密的脚步便是大功一件。”

李建成、李世民朗声道:“父王放心,儿臣明白。我们唐军前去,定能让李密首尾不能相顾。”

李渊微微颔首,目光中多了一丝赞许:“本王给你们拨调十万精兵,你们可要小心应对。目前各方势力盘踞,周边局势瞬息万变,一切小心为上。”

公元618年正月十七日,李建成被封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李世民作为副将,率领十万(一说七万)兵马向东掠地,伺机夺取洛阳。

李渊此时做出派兵救援洛阳的战略考量,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首先从战略意图方面来讲,李渊刚占据长安才两个多月,新政权根基尚未稳固,派遣军队以救援洛阳为名,实际上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关中的统治地位,并试图在天下大势中占据有利位置。

另外的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防止李密占据洛阳。李密若成功攻占洛阳,将成为李渊统一天下的重大威胁。因此,李渊希望通过救援行动,阻止李密进一步扩张势力。

从军事力量方面讲,此次唐军出征,间接的给洛阳的隋军“打气”鼓劲儿。毕竟唐王李渊扶持的皇帝也是隋朝朝廷的后代,李渊尚未自立门户,严格来讲唐军暂时还是隋朝的军队,唐军“救援东都”的口号喊响之后,确实延缓了李密的进攻洛阳的时间,洛阳方面也暗存侥幸之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洛阳守军的士气。

唐军出征后,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战斗,李建成、李世民两人率领的大军成功牵制了李密的部队,使其无法全力攻打洛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洛阳的安全。

从政治方面来看,此时唐军的军事行动,再次展示了李渊的仁德形象,以救援为名出兵,符合儒家倡导的仁德之举,展现出“李渊忠于国家的情怀”,有助于提升李渊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为后续的统一战争赢得更多支持。

另外,唐军出征后,按照李渊的指导思想,一直避免与李密产生大规模正面冲突,李渊并未与李密彻底决裂,双方仍处于表面上的盟友关系,这为李渊后续的军事行动留下了回旋余地。

总的说来,李渊的军队在救援过程中成功牵制了李密的进攻,使洛阳守军得以喘息,暂时缓解了洛阳的危机。由于李渊军队的介入,李密的进攻步伐被迫放缓,无法迅速攻占洛阳,这为其他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李渊进一步巩固了在关中的统治地位,而且将其军事部署植入中原,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又再次间接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各路反王在这段时间内相互争斗,消耗了大量实力,从军力来说,为李渊最终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月底,在隋朝局势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各地叛乱频仍,东都洛阳就像一只被群狼围困的绵羊,陷入各方势力包围之中,其中粮食匮乏成为极为严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