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法严刑者,治国之具也。法者,所以禁奸止乱也;
刑者,所以惩恶扬善也。然法不可不明,刑不可不严。
若法不明,则民无所措手足;若刑不严,则奸无所畏忌。
故欲政令之行,必先明法严刑。法明则民知所从,刑严则奸知所畏。
教化风俗者,治国之基也。风俗者,民心之所向也。
风俗淳则民心安,民心安则国本固。故欲内外兼治,必先教化风俗。
教化之道,非独学校而已,亦在礼乐之兴、德义之倡。
礼乐兴则民知敬,德义倡则民知耻。如此,则风俗淳而民心安矣。
夫治国之道,非一日之功也。
欲使上下相通,内外兼治,必持之以久,行之以渐。
选贤任能,明法严刑,教化风俗,三者并行,则天下可治矣。
昔者周公制礼作乐,成康之治,至于刑措不用;
汉文景之世,轻徭薄赋,至于衣食滋殖。
此皆上下相通、内外兼治之效也。
然则,今之世,何以行之?窃以为,当以古为鉴,以今为用。
古之治道,不可尽废;今之时势,不可不知。
选贤任能,当以德才为本;明法严刑,当以公平为要;教化风俗,当以礼乐为先。
如此,则上下相通,内外兼治,天下可治矣。
嗟乎!治国之道,虽千头万绪,然其要不过上下相通、内外兼治而已。
若能行此三道,则天下可治,万民可安矣。”
张时安看着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的正楷,从头到尾默念一遍。
不是他自夸,这篇文章,哪怕没有丝毫停顿,就连他自己看过一遍也是不禁拍案叫绝。
尤其‘选贤任能、明法严刑、教化风俗’三道并行之论,可谓切中时弊,直指要害!
此三策非但深得古人会喜欢的治世之精髓,更兼有今世之实用,实为上下相通、内外兼治之良方!
立论高远,格局宏大文章开篇即以“治国如治身”为喻。
将乡里与朝廷的关系比作气血与身体的关系,形象生动,立意高远,令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写法,还是去年去崇阳书院学到的精髓。
毕竟人家好的优点,的确是非常值得学习。
瞧瞧,哪怕是他自己,不是也被惊艳到了吗?
其中,引经据典,融会贯通文中巧妙引用《礼记》《孟子》等经典。
既显学识渊博,又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反正张时安,面对这样的文章,还是十分满意的。
把这其中需要规避的细节,又看上一遍,有几个字,本来想改。
但还是觉得不改,更加流畅。
本来直接想要抄在正式的答卷上面,感受到肚中的饥饿。
还是停了下来,毕竟,心里的大石头已经落下。
还有那么久的时间,也不着急。这一时半会。
看了看自己带进来的食材,杂七杂八的往锅中一丢。
味道,经过他这几天的烹饪,反正他是觉得还可以。
起码,并不是难吃的程度。
吃饱后,把策论誉抄过去,又细细看了个四五遍。
确定是真没问题了,这才开始整理一下自己的形象。
把剩下的水烧了一大半,用毛巾,开始擦拭自己已经酸臭的身躯。
等做完了一切之后,张时安静静的躺在床上,脑子里面全部都是复盘的画面。
本来以为,这段时间的高强度,会让他很快睡过去。
却没想,睡在硬硬的木板床上,翻来覆去,倒是有些辗转难眠。
而张时安发现,与他同样情况的学子不在少数。
毕竟以往这个时候,过道当中的小房间里面都会传出或多或少的呼噜声。
今晚,除了翻身的时候木板咯吱的声音格外明显之外。
每个人都是心绪难平。
天光大亮,随着铜锣声响起,看着官吏 带着工具挨着一间间的考舍,把答卷统一收上去。
张时安,早就收拾好了东西,只等着把考卷封好。
提着他的考篮,以及折好的油布,来到龙门内的四方院子当中。
点点金光,撒在屋檐墙角之下,张时安没忍住走到阳光之下,细细的感受,阳光照在脸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