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正当唐僧感慨万分之时,从三门里走出来一个道士。那道士忽然看见唐僧相貌奇特,气质非凡,急忙快步上前,向唐僧施礼问道:“师父您是从哪里来的?”

唐僧双手合十,礼貌地说道:“弟子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受皇命差遣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如今来到贵宝地,天色已晚,恳请能在这里借宿一晚。”那位道士连忙回应说:“师父,请不要怪罪,我实在无法做主啊。我只是这里负责打扫、撞钟以及其他杂务的道士罢了。寺院里还有一位管理事务的老师父呢,待我进去禀报他一声。如果他同意让您留宿,我便会出来邀请您;但要是他不同意,我也不敢擅自作主。”唐僧感激地回答道:“真是辛苦你了。”

那道士急忙跑到方丈室报告:“老爷,门外有人来访。”那僧官立刻起身,换上整洁的衣物,整理好毗卢帽,披上袈裟,然后迅速打开门去迎接客人,同时询问道士:“是什么地方的人前来?”

只见那道人用手指着前方,说道:“那正殿后边不正是有一个人吗?”顺着道人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三藏正光着一个头,身上穿着一领二十五条达摩衣,足下蹬着一双拖泥带水的达公鞋,身体斜倚在那后门首。

僧官见了,顿时大怒道:“你这道人,休要胡言乱语!你难道不知我是这寺中的僧官吗?平日里,只有城上来的士夫前来降香,我才会亲自出来迎接。似他这等模样的和尚,你怎可如此多虚少实,谎报我去迎接他!且看他那副嘴脸,也不像是个诚实之人,多半是云游四方的行脚僧。今日天色已晚,想必他是想来借宿的。我们的方丈之中,又岂容他在此打搅!你去叫他往前廊下蹲着便是了,何须来报我!”说罢,僧官便抽身转身离去。

小主,

长老听闻此言,眼中满是泪水,悲切地说道:“可怜啊!可怜!这正是‘人离乡贱’的真实写照!我的弟子自幼出家为僧,从未有过拜忏吃荤的恶行,也不曾因心怀愤怒而损坏禅心;更没有丢瓦抛砖去伤害佛殿,或是在阿罗脸上剥取真金。唉,实在是可怜啊!不知是前世造了什么孽,让我今生总是遇到不良之人!和尚,你不让我们留宿也就罢了,为何还要说出这等懒惰的话,让我们在前道廊下去‘蹲’?这话要是不跟那行者说还好,倘若说了,那猴子进来,定会一顿铁棒,把你的孤拐都打断!”长老又道:“也罢,也罢。常言道:‘人将礼乐为先。’我还是先进去问他一声,看看他的意思如何。”

那师父小心翼翼地踩着脚印,跟着他走进了方丈门里。只见那僧官脱去了外衣,满脸怒气地坐在那里,不知道是在念经还是在给人做法事,看到那桌案上有一些纸札堆积如山。唐僧不敢贸然进入,只好站在天井里,恭恭敬敬地高声喊道:“老院主,弟子向您请安了!”那和尚似乎对他进来感到很不耐烦,只是半搭不理地回了个礼,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

三藏回答道:“弟子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奉皇上之命前往西天拜见佛祖求取经文。路过贵宝地时天色已晚,想在此借宿一晚,明天天亮之前离开即可。希望老院主能够行个方便。”那僧官这才勉强站起身来,说道:“你就是那个唐三藏吗?”三藏答道:“正是,弟子就是。”僧官说:“你既然要去西天取经,为何连路都不认识?”

三藏说道:“弟子从未走过贵处的道路啊。”那僧人说道:“往正西方向去,大概只有四五里的距离,有一个叫三十里店的地方,那里有卖饭的店家,可以住宿。我这里不太方便,不能留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僧人过夜。”三藏双手合十说道:“院主大人,古人曾说过:‘庵观寺院,都是我们出家人的驿站,见到山门就能得到三升米。’您为什么不留我呢?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僧人愤怒地大声喊道:“你这个四处游历的和尚,就是会说些花言巧语!”三藏问道:“什么是花言巧语呢?”那僧人说道:“古人曾经说过:‘老虎进入城市,家家户户都会紧闭家门。虽然它不会咬人,但名声已经被破坏了。’”

三藏疑惑地问:“为何说他们‘日前坏了名’呢?”那僧官解释道:“几年前有几个行脚僧人来到山门前坐下,我看他们衣衫褴褛,鞋子都没有,一个个光着脑袋赤着脚,心中怜悯他们的贫寒,赶忙请进方丈,让他们坐在上座,还热情地招待他们吃斋饭,并各自借给他们一些旧衣服,挽留他们多住几天。谁知他们贪图这里自由自在、不愁衣食,竟然不想动身离开了,一住就是七八年。住下也就罢了,可他们却做出了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三藏好奇地追问:“到底是什么不公平的事呢?”僧官继续说道:“你且听我说:

他们闲暇时会沿着墙壁扔瓦片,烦闷时就在墙上拔钉子。天冷时,他们拆了窗户棂子去烤火,夏天时,他们把门卸下来拦路。幡布被他们扯成了鞋带,牙香被偷偷换成了蔓菁。他们经常把琉璃盏里的油倒出来,甚至还抢碗夺锅赌博。”

三藏听言,心中暗自叹息:“可怜啊!我弟子怎么可能是那种没有脊梁骨的和尚呢?”他差点儿就要哭出来了,但又担心被寺里的老和尚嘲笑,只能悄悄拉扯衣服擦拭眼泪,强忍着怒气和悲伤,急忙走出房间去见三个徒弟。

那行者看到师父脸上带着愤怒的表情,便走上前去问道:“师父,是不是寺里的和尚打您了?”唐僧回答:“他们没有打我。”八戒则怀疑地说:“肯定打了。不然,为什么还能听到一些哭泣的声音呢?”那行者又问:“是不是骂您了?”唐僧摇摇头说:“也没有骂。”行者感到奇怪:“既然既没有挨打,也没有挨骂,您为什么如此苦恼呢?难道是因为思念家乡吗?”唐僧无奈地说:“徒弟,他们这里不太方便。”行者笑着猜测道:“这里应该有道士吧?”唐僧生气地回答:“只有道观里才会有道士,寺庙里只有和尚。”行者笑着说:“您真不顶用。不过既然是和尚,那就跟我们一样了。俗话说得好:‘既然都在佛教门下,那就是有缘之人。’您先坐下,让我进去看看情况。”

却说那孙大圣,头戴金箍,身着虎皮裙,手持金箍棒,大步流星地走到大雄宝殿之上,用手指着殿内的三尊佛像说道:“你们这些泥胎,外表虽然金光璀璨,但内心是否真有灵验呢?我老孙护送大唐高僧前往西天取经,今日特意来到此地借宿一晚,快快给我通报一下!若不肯收留我们,那就别怪我的金箍棒无情,把你们打得粉碎,让你们变回泥土原形!”此时,那孙悟空正气势汹汹地在前面威胁着,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突然,一个烧晚香的道士走过来,手里拿着几支香,准备插入佛前的香炉里。可就在这时,孙悟空猛地发出一声怒喝,吓得道士一跤跌倒在地。他连忙爬起来,抬头看了一眼孙悟空的面容,又吓了一跳,再次跌倒在地。然后,他惊恐万分地滚到方丈室里,向里面的僧人报告说:“老爷啊!外面来了个和尚!”那僧官生气地骂道:“你这个笨蛋!不是告诉过你,叫他去前廊下蹲着吗?为什么还要来禀报?再啰嗦就打你二十大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道人赶忙说道:“老爷,这个和尚与那个和尚大不相同啊!他生得凶恶暴躁,而且似乎没脊骨一般。”僧官好奇地问道:“那他究竟是怎生模样?”道人道:“他长着圆溜溜的眼睛,耷拉着的耳朵,满脸都是毛,还有一张雷公嘴。手里还拿着一根棍子,咬牙切齿的,一副要找人打架的模样。”僧官说道:“待我出去看看。”

说罢,他便打开门,只见行者一下子就撞了进来。这行者生得着实丑陋:一张七高八低的孤拐脸,两只泛黄的眼睛,一个凸起的磕额头;獠牙向外生长,就如同属螃蟹的一般,肉在里面,骨头却在外面。那老和尚见状,惊慌失措地将方丈门关上了。行者见状,快步赶上,猛地打破了门扇,大声说道:“赶快给我打扫一千间干净房子,老孙我要睡觉!”僧官躲在房里,对道人说道:“都怪他生得如此丑陋!原来他是在说大话,怪不得变成这副嘴脸。我这里连方丈、佛殿、钟鼓楼、两廊加起来,总共也不到三百间,他却要一千间房子睡觉。这可如何是好?”道人说:“师父,我也是被吓得胆战心惊了,您就随便答应他吧。”那僧官颤抖着高声喊道:“那位借宿的长老,我这小荒山实在不方便,不敢留您住宿,您还是到别处去吧。”

行者将那根棍子变得如同盆口般粗细,直直地竖立在天井当中,说道:“和尚,这里不方便,你们还是搬出去吧!”那僧官说道:“我们自小就住在这座寺庙里,这是师公传给师父,师父又传给我们的,我们还要将它传给子孙后代呢。他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冒冒失失的,就让我们搬走。”旁边的道人说道:“老爷,这可真是让人不痛快,要搬出去也行。可那杠子都打到门里来了。”僧官说道:“你不要胡说!我们这里老老少少、大大小小有四五百名和尚,能搬到哪里去?就算搬出去了,也没有地方住啊。”

行者听了,说道:“和尚,如果没地方搬,那就派一个人出来打个样棍吧!”老和尚便叫:“道人,你出去给我打个样棍来。”那道人顿时慌了神,说道:“爷爷呀!那么大的杠子,让我去打样棍!”老和尚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怎么能不出去呢?”道人说:“那杠子别说打过来,就算倒下来,也能把人压成肉泥!”老和尚说:“也别说压了,就说它竖在天井里,晚上走路的时候,不小心忘记了,一头撞上去,也得撞个大窟窿!”道人说:“师父,你既然知道它这么重,还让我出去打什么样棍呢?”说完,他自己在里面闹了起来。

行者闻得此言,心中暗想:“这也禁受不住。倘若一棍打死一个,我师父又该怪罪我行凶了。且待我再寻个什么东西打与你瞧瞧。”言罢,他抬头一望,只见方丈门外立着一个石狮子,便举起金箍棒,用力一挥,只听得“乒乓”一声巨响,那石狮子瞬间被打得粉碎。

屋内的和尚透过窗缝瞧见这一幕,顿时吓得骨软筋麻,浑身颤抖不已,慌忙往床下拱去。而那道人则惊恐地往锅门里钻,口中不停地呼喊:“爷爷!棍重,棍重!实在禁受不住!请饶命,饶命啊!”

行者道:“和尚,我不打你。我且问你,这寺里究竟有多少和尚?”那僧官闻言,身躯不禁颤抖起来,战战兢兢地答道:“前后共有二百八十五房头,总计有五百个持有度牒的和尚。”行者听闻,点了点头,接着说道:“那你速速去将那五百个和尚都召集起来,让他们穿戴整齐,穿上长衣服,然后出去将我那来自唐朝的师父迎接进来,如此我便不打你了。”僧官听了,如蒙大赦,连忙说道:“爷爷,若是不打,便是抬也会将他们抬进来。”行者喝道:“休要啰嗦,赶快去!”僧官赶忙应道:“道人,你莫要再说什么吓破了胆,就算是吓破了心,也得去给我将这些人叫来,迎接唐僧老爷爷。”说罢,便急匆匆地去召集众僧了。

那道人万般无奈,只得舍弃了性命,不敢去撞门,而是从后边的狗洞里钻了出去,径直来到正殿上。他先是在东边用力击鼓,接着又跑到西边拼命撞钟。钟鼓之声同时响起,顿时惊动了两廊的众多僧众。他们纷纷上殿询问道:“这时间还早着呢,为何要撞钟打鼓啊?”道人赶忙说道:“快快更换衣服,随老师父排班,出山门外去迎接唐朝来的老爷。”于是,那众和尚们真的是齐齐整整地排列好队伍,出门迎接。其中有的披上了袈裟,有的穿着偏衫,还有的则穿着一口钟直裰。那些十分穷困的和尚,没有长衣服,就把腰裙接起来两条披在身上。行者看到后,不禁问道:“和尚,你们穿的这是什么衣服啊?”和尚见他相貌丑恶,心中有些害怕,说道:“爷爷,您别打我,听我解释。这是我们城中化缘得来的布。这里没有裁缝,我们只能自己动手做了个‘一裹穷’。”

行者听到这话,暗自偷笑,押着众僧,走出山门下,让他们跪下。那僧官磕头高声叫道:“唐老爷,请前往方丈里就坐。”八戒看见了,说道:“师父真是太没用了。你进去的时候,眼泪汪汪,嘴上都能挂个油瓶了。师兄怎么就这么有智谋,能让他们磕头来迎接我们呢?”三藏说道:“你这个呆子,真不懂礼数!常言道:‘鬼也怕恶人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