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西突厥曷娑那可汗之死,印证“弱国无外交”的千年警示

武德二年(619年)秋,当刘武周在突厥铁骑支援下连破唐朝十三城、河东告急的烽烟遮蔽长安日月之际,北突厥始毕可汗的镶金狼头使旗突然出现在金光门外。

"报——北突厥颉利可汗遣执失思力为使,携金狼头箭求见!"

通事舍人的急报打破朝堂沉寂。李渊展开羊皮国书,面色骤变,羊皮卷上用朱砂写着:"献曷娑那首级,否则秋高马肥日,我二十万控弦儿郎当自取!"

殿中霎时死寂,唯有铜漏声声催人。

前面章节我们曾经讲过,曷娑那(又称阿史那·摸末)原为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驻中原的使节,隋炀帝大业年间留居长安。宇文化及弑炀帝后,挟持曷娑那北上,欲借其突厥背景谋求外援。后来宇文化及败于李密、窦建德之际,曷娑那审时度势,于618年底率部众两千余骑脱离宇文化及投靠了唐朝,被高祖李渊安置在长安颁政坊,赐爵归义王。

西突厥曷娑那可汗与北突厥的恩怨,要追溯至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当时曷娑那作为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叔父,曾率部劫掠北突厥牙帐,掳走始毕可汗幼弟,致使两部落结下血仇。

隋唐时期所称的"东突厥"与"北突厥"实为同一政治实体,即突厥汗国(552-630年)的核心部分。因其牙帐位于漠北(今蒙古高原),中原史书常称其为"北突厥";又相对于西突厥而言,也称"东突厥"。西突厥则是突厥汗国分裂后(583年)形成的独立政权,控制西域地区。

始毕可汗当时正全力支持刘武周攻唐(同年四月已陷太原),此举既为报复曷娑那旧怨(西突厥曾攻掠北突厥牙帐),也是为震慑唐朝。

《唐与突厥往来国书》中,始毕可汗称曷娑那为"叛狼",要求"去唐之爪牙"。

太极殿上,宰相裴寂率先出列:"陛下,当年曷娑那来投,不过两千疲卒。今北突厥控弦百万,若因一人而失和,恐九边烽火再起啊!"

兵部尚书杜如晦补充道:"去岁并州之围,突厥游骑距长安不过四百里。今国库空虚,实不宜开衅。"

秦王李世民跨步出班,甲胄铿锵:"儿臣当年在雁门关亲见曷娑那死战隋炀帝车驾,此人虽桀骜,却有救驾之功。今若杀归附者,日后四夷谁肯来投?儿臣请以玄甲军三千,必破突厥于泾阳!"

李渊扶额长叹:"二郎勇烈,朕岂不知?然去岁幽州罗艺反叛,今岁辅公祏未平..."

话音未落,中书令封德彝呈上急报:"灵州都督奏,突厥骑兵已破石门障!"

是日黄昏,一队禁军护送着曷娑那可汗来到承香殿。殿内烛火通明,却掩不住暗流涌动。李渊身着常服,亲自为曷娑那斟满西域葡萄酒,手指却微微颤抖。酒过三巡,乐师奏起《高昌乐》,曲调慷慨激昂,却与殿内凝重的气氛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