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山西省内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晋顷公12年(公元前514年)始置邬县(在城东10公里今邬城店一带)。战国时期属魏国。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西汉时期划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以后),介休县并入永安县(即今孝义)。北周富政元年(公元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兼领平遥县。
公元619年六月十六日清晨,介州城头的戍卒忽然听见北方传来闷雷般的声响。刺史张孝政疾步登上西城谯楼时,突厥骑兵的狼头纛旗已刺破晨霭,定杨可汗刘武周的六万联军如黑潮漫过汾水河滩,马槊的寒光惊起成群黑鸦。
张孝政生卒年不详,其事迹主要见于史书记载武德年间(618-626年)。根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零星记载,他可能是太原起兵的从龙旧臣之一。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张孝政为其帐下将领,因功被任命为介州刺史,一直镇守河东要地介州,史书称,刘武周的六万联军兵临介州城下时,城中守军仅八百人。
";八百对六万...";张孝政攥紧李渊亲赐的玉带钩,望着城外遮天蔽日的旌旗。这位太原起兵的从龙旧臣不曾想到,当年随唐公攻破霍邑的荣耀,竟要在自己镇守的介州化作劫灰。
很快,刘武周大军便兵临介州城下。突厥骑兵的铁蹄声震得城墙微微颤动,城头守军望着遮天蔽日的旌旗,心中不免惶恐。张孝政披甲登城,指挥守军架起弩机,准备迎战。
然而,刘武周的攻城计划并非强攻,而是早有预谋。据《资治通鉴考异》引《太宗实录》记载,刘武周帐下将领寻相早已派遣细作潜入介州城,暗中勾结了永宁寺的僧人道士澄。道澄身份神秘,《新唐书·五行志》称其";身披袈裟而通武艺";,疑为还俗武僧。他对李渊推行的";道先佛后";政策心怀不满,遂与刘武周暗中勾结,成为内应。
李渊推行的";道先佛后";政策是唐初宗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宗教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矛盾。李渊建立唐朝后,为了巩固统治,亟需借助宗教力量塑造政权的合法性。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与李唐皇室关系密切,尤其是老子(李耳)被尊为李唐先祖,道教因此成为李渊推崇的对象。
佛教在隋朝时期势力庞大,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李渊希望通过抑制佛教,减少寺院经济对国家的冲击。此外,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更符合汉文化的传统,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隋末乱世中常被割据势力利用(如刘武周借助僧人道士澄攻陷介州),李渊因此倾向于扶持道教。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下诏尊老子为皇室先祖,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在长安设立玄元皇帝庙,规定皇室成员必须学习《道德经》。同时,李渊对道教领袖如王远知等人给予特殊礼遇,并支持道教宫观的修建。
为抑制佛教,李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佛教寺院的土地和财产,禁止寺院过度扩张;对僧尼人数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僧人还俗或从事生产;减少对佛教活动的官方支持,取消隋朝时期的一些佛教特权。此外,李渊明确规定";道先佛后";,即在官方场合和文书中,道教位列佛教之前。在科举考试中,他还增加了道教经典的内容,如《道德经》和《庄子》。
李渊的政策使道教在唐初得到迅速发展,道教领袖和宫观成为国家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佛教势力对";道先佛后";政策极为不满,部分僧人与割据势力勾结(如介州之战中的道士澄),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佛道之争在唐初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渊的政策虽然短期内巩固了统治,但也埋下了宗教冲突的隐患。
李渊的";道先佛后";政策是唐初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扶持道教来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同时抑制佛教势力以维护国家利益。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佛教势力的反弹,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导火索。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为后来唐代宗教政策的调整(如武则天时期崇佛)提供了历史背景,也反映了唐代宗教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