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中国历史上首个僧人所建佛法政权

高开道建立燕国的同时,渔阳西北方向约125公里的怀戎县(今河北涿鹿县西南)的僧人高昙晟,发动起义占据了怀戎,自称大乘皇帝,建立佛国,国号为“佛”,并立尼姑静宣为皇后。

怀戎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即今怀来县东南怀来城。怀来(怀戎)县在舜设十二州时属冀州,春秋战国时期属燕国上谷郡,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为沮阳县。隋开皇初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唐武德七年(624年)为北燕州治,贞观八年(634年)为妫州治。长安二年(702年)州县并移治旧清夷军城,辽太祖时始称怀来县,金代改称妫川县,元代复称怀来县,明初改怀来卫,清康熙三十二年改为怀来县沿用至今。

今怀来县存留的历史遗迹主要有鸡鸣驿古城、燕长城、明长城等,此外,当地还有黄龙山庄旅游风景区以及传统美食羊汤、豆腐宴、糖葫芦。羊汤以当地优质羊肉熬制,搭配手工制作的饹饹,是冬季驱寒暖身的绝佳选择。豆腐宴以怀来特产豆腐为主料,结合多种蔬菜和肉类精心烹制。传统的民间小吃糖葫芦,尤其在冬季时节,色彩诱人,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味。

怀戎县起义僧人高昙晟因历史书籍对其出身未详尽记载,出生不详,按照他在寺庙和县城的地位推断,在公元618年他应有四十岁左右。

寺庙内,僧人高昙晟站在寺门前,望着远处荒芜的田野和流离失所的百姓,眉头紧锁。他面容清瘦,目光中透着一股坚毅与不甘。自幼出家的他,熟读佛经,深谙佛法,但眼前的乱世让他无法安心修行。

“师父,如今盗贼四起,百姓苦不堪言,我们难道只能坐视不理吗?”高昙晟的身旁的尼姑静宣低声问道,眼中满是忧虑。

高昙晟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佛曰,普度众生。如今众生皆苦,正是我辈挺身而出之时。”其实,他心中早已萌生了救世之念,只是时机未到。

自北周之后,隋唐的佛教地位经历了显着的变化和发展。隋朝时期,因为隋文帝杨坚自幼在佛教环境中长大,对佛教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位后,他大力扶持佛教,废止了北周的灭佛政策,下令修建寺院、重整经像,并设立“五众”及“二十五众”宣讲佛教义理。

在他的支持下,佛教迅速发展,所度僧尼达五十多万人,修建寺院三千多所,立塔一百一十座,写经十三万卷,佛教在隋文帝时代的盛况可见一斑。

隋文帝去世后,隋炀帝杨广也笃信佛法,他在位期间继续支持佛教,建寺、度僧、造像一如其父,并亲从天台智者大师智顗受菩萨戒,迎请吉藏大师入慧日道场弘扬三论。由于隋炀帝的支持,三论与天台二宗在隋代得以开宗立派。

随着佛教在隋炀帝时期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僧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穿梭于宫廷与民间,受到各阶层的尊崇礼遇。僧人的话语开始在社会舆论中拥有相当的权重,许多达官贵人乃至皇室成员都以能与高僧大德交往为荣。他们在经济上也备受优待,寺院拥有大量的田产,生活富足无忧。这些僧人不再仅仅被视为宗教修行者,更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与其他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僧人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却也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高昙晟便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在这样一个僧人势力膨胀、社会秩序因各种因素而略显松动的环境下,开始谋划起义之事。他将佛教的影响力试图转化为自己起义的助力,打着佛教救世等旗号,蛊惑了一些被压迫的民众以及对现实不满的人,使得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局面更加复杂,为他的起义创造了一定的机遇,也给隋末唐初的统治带来了又一重危机。

高昙晟开始暗中结交僧侣,游说信众。他控诉朝廷无能,痛斥贪官污吏,同时积极灌输建立佛国的理想。他的言辞慷慨激昂,深深打动了那些饱受苦难的百姓和僧侣。渐渐地,僧俗两界有许多人开始追随他,视他为救世之主。

隋唐时期,有钱有势的佛教信众都以捐资助佛为功德,尤其是资助举办无遮大会。无遮大会是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重要佛教法会,主要以布施为主要内容。无遮,意为宽容一切,解脱诸恶,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一律平等对待。无遮大会起源于印度,最早由戒日王在恒河与阎牟河之间设立,旨在广结善缘,布施财物给僧人、婆罗门及贫困孤独者。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梁武帝在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规模浩大。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唐代玄奘法师曾参加在印度举行的无遮大会,并在大会上舌战群雄,赢得了“大乘天”与“解脱天”的称号。无遮大会不仅是佛教徒广结善缘的重要活动,也是佛教文化中平等、慈悲精神的体现,被认为是普度众生的大功德。无遮大会又称无碍大会、五年大会,按佛教众生平等、广结善缘的理念,每次无遮大会都会吸引很多僧俗民众参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无遮大会通常在冬季举行,因为冬季农闲时节,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宗教活动。十二月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也是农历的腊月,腊月初八(即腊八节)是佛教中的重要节日,即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之日,许多佛教活动会在这一天举行。

公元618年十二月初八,又是逢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由隋朝怀戎县令与镇将共同出资。消息传开,县内及周边百姓纷纷赶来参加。高昙晟也被邀请参会。他心中一动,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立即召集寺庙中的“三纲”和亲信弟子,密谋起义。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寺庙规模扩大,僧众人数增多,寺庙内部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寺庙中的和尚虽然没有像世俗官僚体系那样严格的官职,但内部存在一定的等级和职责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