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从李素立与李纲的纳谏 看李渊的治国之道

李渊看过李世民拟任李素立为雍州司户的奏折后,此时便发挥了皇帝最终的决定权,他摇头道:“此职虽重要但不显清贵。”

李世民便组织吏部工作人员展开二次讨论,又拟任李素立为秘书郎。唐初秘书郎为正九品上阶官员,在唐代官品体系中处于较低的层级。但秘书郎的工作意义重大,因为皇家典籍的管理关系到文化传承、政治统治等多方面因素。一般由有学识、文才的人担任。由于工作内容与文化知识密切相关,胜任之人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素养。许多出身于科举士子或文学世家的人有机会担任此职,也是他们步入仕途的一个重要起点。

李渊听得李世民汇报后,仍不满意,说道:“此职虽清贵但不重要。”

最终,李素立被提拔为侍御史,成为朝廷重臣。侍御史仍是御史台正八品下官员,相当于当今纪检监察机构的副科级监察官。

李素立又是李义深的曾孙,李义深在北齐历任多个职位,在不同的地方和部门任职,其家族在隋唐之际颇有声望。因此,当时李素立的晋升也让朝中众人看到了李渊对于前朝旧臣家族和法度的重视。

提拔李素立后,皇帝李渊同时任命舞胡安比奴为散骑侍郎。这一决定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安比奴是来自西域的胡人,擅长舞蹈,其表演深受李渊喜爱。

不久前,李渊在宴会上观赏了安比奴的舞蹈后,对其才华大为赞赏,随即下令任命他为散骑侍郎,位列五品官。散骑侍郎这一官职在隋朝时已设立,唐朝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发展。在唐初的政治架构中,它有着明确的职责和地位。

唐朝建立初期,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散骑侍郎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朝廷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唐朝对传统官职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以彰显政权的正统性。散骑侍郎的主要职责之一是陪侍皇帝左右,随时准备回答皇帝提出的各种问题,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他们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以便在皇帝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朝廷的重要会议和决策过程中,散骑侍郎也有权参与讨论。他们可以就国家大事、政策制定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与皇帝和其他官员共同商议决策。由于散骑侍郎多为有文化素养的官员,他们还承担着一些与文化和礼仪相关的事务。例如,参与宫廷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协助制定和推行礼仪制度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唐初的官品体系中,散骑侍郎为从三品。这一品级表明其在官员体系中处于较高的位置,仅次于一些重要的宰相和高级官员。由于散骑侍郎能够接近皇帝,参与朝廷的核心决策,因此他们在政治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他们也备受其他官员的尊重。由于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任职散骑侍郎的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或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熟悉儒家经典、历史典故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担任散骑侍郎的官员一般都有一定的政治经验。他们可能在地方或中央的其他岗位上任职过,对国家事务有一定的了解和处理能力。散骑侍郎的参与为皇帝提供了更多的智囊支持,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他们在朝议中的讨论和建议,对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在文化和礼仪事务中的作用,能够促进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他们对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礼仪制度的推行,丰富了宫廷文化生活,也对社会的文化风尚产生了引导作用。

当时,四十六岁的礼部尚书李纲对皇帝李渊封任安比奴为散骑侍郎一职深感不安,他心中暗想:“舞胡虽有一技之长,但岂能与士人同列?此举恐有损朝廷威严。”

李纲出身名门,在隋朝时就有较高的声望。唐朝建立初期,李纲凭借其威望和才能,为李渊的政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他凭借自己在士林中的影响力,协助李渊招纳人才、安抚人心,对唐朝初期的政权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投身到唐朝的建设中来。

李纲担任礼部尚书期间,负责制定和完善唐朝的各种礼仪制度。这与李渊作为皇帝希望构建一个有秩序、有文化传承的新王朝目标是一致的。李纲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唐朝的礼仪制度建设付出了努力,得到了李渊的认可和支持。例如,在制定祭祀仪式、朝会礼仪等方面,李纲的建议和方案被广泛采纳。

李纲为人刚正不阿,在朝廷中有着较高的威望。他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决策,为李渊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李渊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问题,维护了唐朝的政治稳定。例如,在处理一些官员之间的矛盾和纷争时,李纲能够公正地进行调解和裁决,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