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打响,李孝恭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冲向敌阵。两军激烈交锋,喊杀声震天动地。李孝恭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逐渐占据了上风。
经过一番激战,朱粲的军队终于溃败。李孝恭乘胜追击,将朱粲的残部包围。朱粲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
此时,因朱粲军队的残暴行为大家都很愤恨,将领们纷纷围了上来,请求将朱粲的俘虏全部杀死。
“将军,这些俘虏都是朱粲的余孽,留着也是祸患,不如全部杀掉!”一位将领挥着血迹尚存的长剑狠狠的说道。
李孝恭沉默片刻,说道:“不可以,虽然他们是敌人,但若是将他们全部杀死,以后谁还愿意投降呢?”
“可是将军,这些人本性难移,若不杀之,恐日后再生祸端。”其他将领担忧地说道。 联盟电子书屋
李孝恭摇了摇头,坚定地说:“我坚信,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给予他们宽恕,他们定会感恩戴德,不会再与我们为敌。”
于是,李孝恭下令赦免了朱粲的俘虏。这一举动让俘虏们感激涕零,他们纷纷跪在地上,高呼“谢将军不杀之恩”。
消息传开后,在巴蜀地区的百姓们纷纷称赞李孝恭的仁慈和智慧。许多原本犹豫不决的势力也开始动摇,最终选择归降。
李孝恭从金川出发,进入巴蜀地区。他所发布的檄文所到之处,有三十多个州纷纷投降归附。
“将军,您真是英明神武,如今巴蜀地区大部分都已归附,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治理呢?”一位谋士问道。
李孝恭微微一笑,说道:“我们要以德服人,施行仁政,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在李孝恭的治理下,巴蜀地区逐渐恢复了平静,百姓们安居乐业。李孝恭也凭借这一功绩,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将领。
从时局来看,李孝恭的这一举动不仅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促使更多敌人归降,还为唐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仁慈和智慧,也为后世将领树立了榜样。
但是,逃走的朱粲并未停止其叛乱活动,而是选择逃往其他地区继续作乱。他随后聚集余部,在冠军县称帝,改年号为昌达,并率军攻陷邓州,从此埋下祸端。
又过了几日,前去招抚山东地区的府户曹张道源也传回了消息,他在山东地区开展的招抚工作非常顺利,他凭借着自己的真诚和口才,逐渐取得了山东郡县官员和百姓们的信任。
他还针对当地的豪强势力,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对于那些愿意顺从的豪强,张道源许给他们一定的地位和利益,比如保留他们部分土地所有权,并让他们协助维持地方治安;对于那些有些犹豫或者心存抵抗的豪强,他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赢得了山东地区的人心。
张道源的招抚工作不仅成功稳定了山东地区,也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体现了在动荡时期,通过仁政和策略来稳定人心和局势的重要性。
公元617年的十二月,对唐王李渊来说,是其新政权成立之初,最忙碌的一个月。
在各路将领纷纷传来捷报与各种事务接踵而至之际,李渊心中却难掩忧虑。陇右之地的局势如同阴霾挥之不去,姜谟、窦轨与薛举之战的失败以及刘世让被俘,让他在那一方势力的角逐中暂时处于下风。虽平凉有张隆归降,山南有李孝恭大破朱粲而得众多州郡归附,山东也有张道源顺利招抚,但陇右薛举的威胁仍高悬于顶。
从全局来看,如今虽各方来投者众,但李渊的势力仍面临着诸多强劲对手。李密领导的中原起义军势力庞大,且李密本人颇具才略,麾下聚集了大量的英才与兵力;窦建德在河北地区也崛起势头迅猛,他所率领的军队深受当地民众支持,亦不可小觑。在这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犹如棋盘上的棋子,相互制衡又相互倾轧。
李渊深知,要想在这乱世中成就帝业,必须尽快解决陇右的危机,并且要在众多对手环伺的情况下保持优势。于是,他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再次对薛举用兵之事,调兵遣将、囤积粮草,同时又不断地派遣使者前往各地,或安抚、或结盟。
然而,就在李渊积极谋划之际,朝中却也暗潮涌动。一些旧隋的官员虽然表面上服从李渊,但内心深处仍对李渊的称帝之举有所疑虑,他们在等待着局势的进一步明朗化。而李渊阵营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将领因战功、利益等问题产生了微妙的矛盾。
李渊此时犹如置身于汹涌波涛中的舵手,一个决策失误便可能导致满盘皆输。他将如何平衡内外矛盾?又会如何在与薛举的再次对抗中扭转乾坤?这一切都如同重重迷雾笼罩着李渊的政权,而天下大势在这各方势力的博弈下又将走向何方?一切都充满了无尽的悬念。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