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记载,长安城被攻陷后,阴世师、骨仪等顽固派仍在负隅顽抗,但是面对李渊义军的精锐之师,他们所带兵卒死的死,逃的逃,没多久阴世师、骨仪两人便被义军生擒活捉。
有演义小说等着作曾提到“卫文升一听到李渊的大军压境,吓得魂飞魄散,竟然一病不起,卧床不起。不久,卫文升听说长安城池被攻陷,立即吓死了。”
这一情节,并未在现有的正史记载中找到明确的证据,这一描述更可能是后人的艺术加工或误传。但巧合的是,在李渊义军攻入长安后不久,重病在身的卫文升在家中去世,享年76岁。
《资治通鉴》和《旧唐书》记载,十三岁的代王杨侑见长安城破,年少的他躲在东宫,身边的人奔逃溃散,只有侍读姚思廉守护在他身旁。 原著小说网
《旧唐书·姚思廉传》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义军攻入皇宫,喧嚣着正要闯上大殿,姚思廉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唐公(李渊)起兵起义,本意是为了辅佐王室,你们现在怎么能这样对代王无礼呢!”众人听了他的话,都被震住了,于是纷纷退到台阶下面,不敢再放肆。
李渊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姚思廉非常忠义,就到东宫迎奉代王杨侑,小代王年纪尚小,早已惊吓的腿脚发软,姚思廉只得扶着杨侑走到大兴殿(后唐时改称太极宫)后厅,流着泪跪拜而去。当时在场的人都赞叹道:“思廉才是真正的忠臣啊!有仁爱之心的人果然有勇气,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唐朝初期史学家、散骑常侍、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姚思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跟随父亲姚察学习《汉书》,勤奋好学,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编纂了《梁书》和《陈书》,这两部作品为二十四史之一,对于研究南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姚思廉的史学风格以简洁朴素着称,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尤为难得。
姚思廉的职业生涯跨越了陈、隋、唐三个朝代,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朝建立后,姚思廉曾任秦王府文学,并在玄武门之变后进任太子洗马,对当时的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的一员,最终官至散骑常侍。
姚思廉在贞观十一年去世,享年81岁。他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许葬于昭陵。
姚思廉含泪拜别小代王后,李渊命人看管好代王杨侑,然后率众进入长乐宫。
为了显示新年代新气象,尽快争取到百姓们的支持,迅速恢复社会的稳定,李渊当即宣布废除隋朝的苛法暴政,并立即制定了约法十二条。
约法十二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废除所过离宫园苑?:李渊命令军队不得侵扰百姓的财产,废除经过的离宫园苑,将宫女还其亲属。
不得入村落侵扰?:军队屯驻时,不得进入村落侵扰百姓。
不得犯隋七庙?:攻打长安时,约定不得侵犯隋朝的宗庙。
不得危害代王及宗室?:保护隋朝的代王及宗室,不得对他们造成危害。
杀人者死?:规定杀人者处死。
劫盗者死?:劫盗行为同样处死。
背军者死?:背叛军队的行为处死。
叛者死?:叛变的行为处死。
约法十二条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赢得了人心。同时,李渊下令释放长安城内的所有囚犯,展示新政权的宽容和对司法公正的重视。又命人打开官府粮仓,向饥民发放粮食,缓解饥荒问题。
大政方针实施下去以后,城中百姓继续过着老百姓的安稳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义军在大战之后重新修整,驻守要隘,维护治安。长安城中很快恢复了秩序。
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在长安向全国发布公告,拥立代王杨侑为大隋的新皇帝,改年号为义宁,史称隋恭帝。同时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这等于直接免了隋炀帝皇上的尊位,让杨广提前退休了。
皇帝立了,李渊的地位和职务官衔当然也要提升一下,才能更加符合目前的身份和地位。我们知道,此时五十一岁的李渊在进入长安城之前,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表亲戚杨广的压制,仕途坎坷,忍气吞声,这个时候,终于可以宣泄一下大半辈子的怨气,在自己当皇上之前,狠狠的过了一把官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