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见这位书生气度不凡,便欣然应允,叫来孩子们站成一排。书生端详着李渊的面相,又逐一审视了他的儿子们。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李世民身上,眼中闪过一丝惊异的光芒。
“此子非同小可!”书生赞叹道,“他额头宽广,鼻梁高耸,目光深邃而坚定,乃是出将入相之福兆。他日必将大富大贵,且能在二十岁之前济世安民。”
李渊听闻此言,心中大喜过望,仿佛看到了家族未来天大的辉煌。然而,他又担心“济世安民”这番话会泄露天机,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他派人四处追查书生的下落,想要询问更多的细节(另一说法是要追杀书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书生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无影无踪。李渊派人四处打听,却始终找不到任何线索。最终,他只能感叹这位书生或许真的是神仙下凡,来人间传达天意。
随后,李渊采用了书生“济世安民”之中的世和民两字来为李世民取名。他希望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能够激励李世民不断努力,最终实现这个预言,成为一代明君,为天下苍生带来和平与繁荣。
关于李世民四岁时无名书生给他看相的事件,《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有提到。李世民四岁时,确实有一个自称会看相的书生来到李渊家,对李渊及其儿子李世民进行了高度称赞,称赞李渊绝对是贵人之像,并且有贵子。见到李世民时夸赞其有龙凤的姿质和日月的仪表,到二十岁必定能济世安民。结合前章“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等谶语之说,也能前后对应,只是这个莫须有的预言,已经将李渊父子推向了风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决策和命运。
小主,
说到此,这些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相师和无名书生,是否就是此部作品开篇我们提及的潜伏于历史角落暗处的无间行者之一呢?又或是他们就是在封建统治者身上施以魔咒之人呢?
我们再说回李渊,正在府堂内坐立不安,几日来他也在思量着是否救驾之事。考虑到受困于雁门关的隋炀帝杨广已传檄天下,召集天下臣民救驾,若自己此时没有采取一点行动,毫无作为,这小心眼的亲戚解困后,会不会秋后算账还不好说。
李世民进得厅堂内,见父亲正在辗转踱步,于是抱拳说道:“父亲,如今皇上被围困雁门,当今天下又不太平,各路诸侯蠢蠢欲动。此次救驾,我们可借此机会扩充兵力,结交豪杰,即便救得圣上,日后也可另谋大业。孩儿愿率军前往,定能随机应变。”
李渊听后眉头紧皱,捋着胡须沉思良久。他深知这其中利害关系的复杂程度,看着眼前这机智过人、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道:“世民呐,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但吾儿所言不无道理,我再考虑考虑。”
李世民又劝说道:“父亲大人,若此刻出兵救驾,成功则可获重赏,虽然隋朝朝廷已现衰败之势,此去确实吉凶难测;但不知父亲是考虑过,此刻若不出兵,便是抗旨,我们李家恐遭灭族之灾呀。”
李渊凝视着儿子,心中暗叹其果敢无畏。转念一想,儿子说的确实没错,不如让李世民代表自己出征救驾也算是有个交代。另外,李世民自幼跟随自己左右,涉世未深,尚不知社会的深浅险恶,趁这个机会出去闯荡闯荡,经历一下磨炼,未尝不是件好事。
于是李渊对李世民说道:“我听说左屯卫云定兴将军的部队正在太原扩招兵力,正是用人之际,你就去那里先行应募吧。”
李世民虽心急如焚,却也知晓不可莽撞行事,只得应下,退下准备人马去了。
不管怎么说,此章“真龙”现身,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李渊父子在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风云突变中,如何龙啸九天、凤鸣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