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

“在我们芯片和电池上面添一把火,推向欧洲市场。或者其他领域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关系网。我们的力量可以分散一部分,通过英国扩散到欧洲。如果与中国的合作也顺利的话,我们就能横跨世界。”

“这听起来很不错。”安峰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地人更容易混开。

巴泽尔想了想:“我们找个时间一起商讨吧,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好的。”安峰点头。

回到国内朋友那里。他们对其中几种药物专利很有兴趣,合作是参考销售分成的方式,再以人民币支付一定的授权费用。总的开价略低,但考虑到要和王威合作的话,能给他们换人情。

安峰没有立即答复:“公司的其他股东需要考虑。”

冉中亮自然清楚谈生意都是这样的,他站起来和安峰握手:“希望我们能够有合作的机会。”

“我也一样。”安峰微笑着。目前他稀释了自己的份额,显得公司有很多股东,实际上说话的仍旧是他。

第318章 欠人情

安峰让约翰为首的智囊团进行商业谈判。

现在他的私人定制队伍已经形成规模,约翰不是全能,但他手下有擅长各领域的人才,他们各有所长,联合起来后,就形成金字塔结构,十几个脑袋转动,都是为处在顶尖的安峰提供服务。

没事可干,他回去时思考着巴泽尔的设想。

如果能有一个不局限于美国的财团,其资本和未来都将无比广阔——尤其是这种想法很符合安峰的实际情况,他技术研发的基础已经打下,将会在未来某一刻井喷,却不是说什么技术都优越。

有些东西不一定受欢迎,也有的优势并非绝对。有利润,但却费心思的就比如这次的几种生物医药,它对制造环境要求高,成本也高,还费时间,可最后利润却不高。这就无法被安峰看好。

虽不受青睐,但对其他人却是能保证盈利的项目,财团同伙们遇到的商机比其他财团要多很多,他们能够很好的把安峰嫌鸡肋的技术消化,转而让他享受现金和分成,更加节省时间精力。

这种模式下,财团成员涉及的领域要广阔,全方位发展,目光留在美国反而会让自身发展存在局限。他和其他成员交流后,就目前的趋势和巴泽尔的目标,大家都同意继续扩大,但得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