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页

几天的时间内,张九龄和姜师度也接连派人来营州送信,和秦霄商议再迁百姓入营州的计划。秦霄和宋庆礼详细商议之后,迅速给予回复。最后,东北一带得出地最终结论是:将契丹、奚族百姓迁徙三分之一入营州和幽州。三分之一留在本土,另外的三分之一,南下迁入河北、河东、淮南等地,改牧为农。让这些游牧人过上农耕的生活。同时,再调从内地抽递五万户入东北,由朝廷给予补助。分发农田、农具、牛羊和基本生活资料。

秦霄不清楚,这样的大国策会不会推行下来。那些内地地百姓,会不会愿意迁徙到东北这样的地方。表面看来,这的确是一个劳民伤财有可能会惹得天怒人怨地事情;但从大局上看,那就是利在千秋万代的大事,如果能将奚族和契丹人完全地融合进华夏民族中来,无疑是一个胜举了。

眼下秦霄更关心的,是李邵固会不会如约的带契丹大军来投效自己。眼下自己手上正缺兵少将。如果能有契丹人的帮助,平定新罗将会轻松许多。新罗的兵马虽然不强盛,但好歹也是个有百万人的“大国”。要打败他们的军队容易。要想完全的镇住一个民族,就不那么轻松了。手上的实力越强横自然越好。更何况,让契丹人当炮灰和打手去对付新罗人……这本就是一个很美妙的设想。

秦霄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有那么一点阴险,也越来越像一个所谓地“政治家”了。他心里时常想道:嗯,就让契丹人的铁骑,奔驰到朝鲜半岛上去吧,别在东北瞎扎腾留下后患了。契丹和新罗,你们的精壮死得越多。我就越开心……

每每想到此处,秦霄脸上总忍不住要浮现出一丝残忍的微笑。虽然他对李邵固这个人有那么一点好感,但对契丹人并不感冒,而且还是有点憎恨的。毕竟在士护真河的时候,自己有太多地兄弟死在了他们的手上……至于新罗人?

棒子,自然都是该死的。而且死得越多越好!

五天过去了,李邵固那边仍然没有消息传来。

秦霄瓣着手指头过日子,这已经是李邵固离开的第八天了。离约定的日子仅剩两天。他的心情也无可避免的有些焦躁起来。除了杳无音信的李邵固,墨衣去了易州也有些日子了。一直没有消息传来;南下地两路先锋,也没有战报传来。他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这样的等待中度日,极其难熬。好在还有李光弼陪着自己解闷。小家伙虽然还只有几岁,却是出奇地成熟和懂事,资质奇佳。这些日子以来,秦霄手把手的教他识字、练武,可谓是进步飞快。李光弼一口一句“义父”也叫得秦霄心里暖暖的,时时让他想起家里的孩子们。

什么时候能打完仗,回去陪陪老婆孩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呢?秦霄时常这样的感叹不已。眼下身边已经没有亲人相陪了,也时常感到一阵寂寞。思念家人,变成了每天的必修之课。

第九天晚上,秦霄正准备就寝结束这失望的一天,李为印来了。

秦霄欢喜的接到他,将他请进了自己了卧室里。

李为印不喜欢废话,开口便道:“报大帅,契丹三万精骑集结完毕,目前正在渡河朝营州而来。领军大将是原契丹大首领李邵固!”

“三万?”

秦霄顿时眉飞色舞,开心的一击拳:“来得太好了!”

李为印表情淡然,静静说道:“大帅,请恕末将直言。这三万契丹大军里,几乎没有一个汉人。你难道不担心他们反戈攻打营州,聚众谋逆么?”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