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听的神采飞扬,通过这件事钟离发现自己原来看问题还是过于肤浅和表面化了,没有像宋濂这样能够通过现象看出本质来。
钟离又问道:“那为什么这些所谓家族门阀吃喝不愁,要钱有钱,要名也有名,要利也有利,也要造反呢?”
宋濂听此哈哈大笑,说道;“问的好!自然是为了要更多的钱,更多的利,更大的名,当然也有的是被迫的,比如功高震主了,皇帝不放心想剪除威胁,结果人家起兵造反了。”
钟离问道:“为什么我看书很多都是借着为了解救百姓名义才起兵的呢?”
宋濂笑道:“你想的太简单了,你看看有几个皇帝是为了百姓才造反的!当初打个旗号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跟随自己而已。成功之后做了皇帝以后,除了开朝的几个皇帝或者有些年能让百姓过的好些,有多少年百姓们是能过上好生活的,都说汉唐是我中华的高光时期,根据《汉书食货志》、《管子治国》、《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综合评判,汉时一亩地产的粟也不过三石,南方产米还不到三石,当然一些特殊的高产田除外,毕竟在全国来说高产田很少;再说唐朝,根据《新唐书食货志》《新唐书崔弘礼传》、李翱《平赋书》中所言,也不过比汉时涨了不到两成而已。
看似一亩地所产不少,但还要缴纳各种赋税,百姓所剩也就没多少了,如果在遇到个灾荒,粮食根本就不够吃;这还是说风调雨顺,官员相对清廉的时候;其他时候你想想看,会有多少好时候呢!
当朝张养浩有首诗写的好,叫《山坡羊潼关怀古》,诗是这样写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首诗道尽了天下兴亡,最受苦的是百姓。”
钟离听的很投入,这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甚至想象不到的。钟离受过苦,但不明白为什么,只是以为受到了灾荒和有贪官剥削,更高的层面对贫苦的见解他就没有了。今日听宋濂讲了才明白为什么不管朝代如何变更,百姓的生活从没富裕过。
钟离问道;“为什么这些皇帝不想办法让百姓过的好些呢?”
宋濂说道:“这可是个大问题,历朝历代的皇帝特别是刚立朝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百姓能过的好些,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的打理天下,希望自己的王朝可以一直传下去,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后来的皇帝可未必都像立朝开国时期的皇帝相对那么开明了,即便是政策制定的多好,但随着土地兼并,贪官污吏横行,后来的皇帝昏聩无能,慢慢的这个王朝就衰败了,等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这个王朝也就终结了。《左传庄公十一年》说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说的就是历代王朝的兴衰模式,都逃脱不了这个窠臼。”
钟离问道:“那就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宋濂长叹一声,说道:“难呐,难比登天!”
钟离又问道:“就如先生这般高才都没有解决的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