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和太子在勤政殿里看折子,皇帝对寒门子弟的纳谏非常认同,对世家勋贵的表现积极不满,太子递上参茶给皇帝道:“父皇,寒门士子和世家勋贵不合,他们争斗夺权皇权才能安稳,皇权不容架空。”“璋儿进益了,知道制衡之策了……”皇帝放下手中折子,微微颔首,轻抿一口参茶,抬眸看向太子,眼中既有欣慰又藏着几分审视,缓缓开口:“璋儿,你能明白制衡之术,朕很是欣慰。这朝堂之上,世家勋贵仗着祖上荫蔽,行事越发骄纵,近来所呈折子,多是维护自身私利,全无社稷考量。”
他将茶盏搁在案几,指尖轻轻叩击桌面,发出沉闷声响:“反观那些寒门子弟,虽根基尚浅,可所提谏言,皆是着眼民生,一心为天下百姓谋福祉,朕如何能不赞赏?”
太子恭敬站于一旁,神色谦逊却难掩眼中睿智光芒,拱手道:“父皇圣明。世家勋贵势力盘根错节,若不加以制衡,恐有架空皇权之危;寒门子弟则可作为朝堂新生力量,为父皇分忧。儿臣以为,可借寒门子弟的谏言,逐步削弱世家特权,再以世家的根基,稳住朝堂局势,如此皇权方能稳固。”
皇帝听闻,目光中闪过一丝嘉许,长舒一口气:“你能想得这般透彻,朕总算能安心些了。不过,这制衡之术,最是讲究分寸,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朝堂动荡。你往后行事,务必谨慎小心。”
太子南宫璋郑重跪地,沉声道:“儿臣定当铭记父皇教诲,以江山社稷为重,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负父皇所托,不负天下苍生。” 皇帝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期许,望着殿外日光,似已预见朝堂在新的制衡下走向安稳太平的盛景。
皇帝抬手示意太子起身,目光再次落回堆积如山的奏折上,眉头又微微皱起:“话虽如此,可世家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行新政,谈何容易。”
太子上前一步,目光坚定:“父皇,新政推行虽难,但势在必行。儿臣建议先从科举制度改革入手,增加寒门子弟的录取名额,让更多有识之士进入朝堂,稀释世家在官场的影响力。同时,在考核官员时,着重审查政绩与民生相关的事务,约束世家子弟只图私利的行径。”
皇帝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科举改革兹事体大,需缜密筹备,否则易引发朝野震动。朕打算先召集几位信得过的大臣商议,你也参与其中,多听多看多学。”
太子领命,心中暗暗思索着合适的人选。他深知,改革之路荆棘丛生,每一步都需谨小慎微。此时,殿外传来太监尖锐的通报声:“右相高崇义求见。”皇帝与六皇子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高崇义乃世家势力的代表人物,此来恐怕与寒门子弟谏言和新政之事脱不了干系。
皇帝沉声道:“宣。”高崇义迈着稳健步伐走进勤政殿,行礼参拜后,抬眼笑道:“陛下,臣听闻近来朝堂热议科举改革,臣以为科举乃国之重器,关乎天下人才选拔,不可贸然改动。如今的科举制度历经数代,已然成熟,贸然变革,恐会扰乱人心。”
太子目光平静地看向高崇义,不卑不亢地回应:“右相所言不无道理,但如今科举中世家子弟录取比例过高,寒门学子晋升之路狭窄,长此以往,天下贤才难以为朝廷所用,社稷根基恐受影响。改革科举,正是为了广纳人才,稳固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