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关注着白家的反应,而此刻,暮色沉沉,如墨般晕染着紫禁城的琉璃瓦。白崇山神色凝重,在府邸书房中徘徊良久后,终于下定决心,唤来亲信,命其速速携带密信进宫,呈予五皇子。信中字字恳切,皆是恳请五皇子出面向皇上求情,以解白家燃眉之急。
那亲信怀揣信件,一路快马加鞭,顺利进入宫中,几经辗转,终是将信送到了五皇子手中。五皇子展开信件,不过匆匆扫了几眼,面色便沉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他猛地将信件掷于地上,寒声道:“白家行事如此莽撞,还妄图将本皇子牵扯其中!”随后,他毫不留情地命人将送信者赶出宫去,并抛下狠话:“回去告诉白家,好好自省一番!”
定贵嫔在偏殿内,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待五皇子回到殿中,她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满是忧虑,看着儿子道:“儿啊,只怕此事还得多生事端。这深宫内的日子,自古就没安宁过。”五皇子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抹坚定:“母妃放心,儿臣自有分寸。白家糊涂,若再不知收敛,儿臣也不会再顾念旧情。”
正如定贵嫔所料,白家得知消息后,顿时乱作一团。白崇山的长子白逸飞,年轻气盛,怎咽得下这口气,嚷嚷着要再想办法,甚至打算亲自闯宫。白崇山虽有心阻拦,却一时也难以压制住儿子的冲动。
而在宫中,此事也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皇后听闻此事,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对身旁的桂嬷嬷道:“白家这是自寻死路,且看五皇子如何应对,这前朝和后宫里还真是越来越热闹了。”淑妃也在自己宫中,与心腹太监低语:“五皇子这次倒也算清醒,不过这白家之事,恐怕还要闹腾呢。”
几日后,朝堂之上,白家之事竟被御史弹劾提及。皇上龙颜大怒,当场斥责白家,要求严查。五皇子在书房里,心中暗忖:这背后怕是有人故意推动,想将水搅得更浑 ,自己必须小心应对,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朝堂之上,因白家之事群臣争论不休,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火药味十足。一方力保白家,言辞间满是对昔日情谊与功勋的强调;另一方则铁面弹劾,痛斥白家种种不法行径,要求严惩不贷,双方互不相让,激烈的争吵声回荡在金碧辉煌的大殿。
就在这混乱之际,快马加鞭的传信官闯入朝堂,带来了一个更为震撼的消息——吐蕃老王杜波赞普病逝。此讯一出,朝堂瞬间安静,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将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
数年前,吐蕃三王爷在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中丧生,幕后主使正是当今皇上与荣庆公主的暗卫。三王爷一死,其家族势力虽受重创,但并未彻底消散。他的两个儿子侥幸逃脱后,竟与皇后娘家张家暗中勾结,妄图借助张家的势力复仇。然而,他们的算盘并未得逞,皇帝洞悉一切后,果断出手,将张家嫡出的长子和嫡次子诛杀,吐蕃三王爷的两个儿子也被割了脑袋沉重打击了这股通敌联合势力。
但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吐蕃三王爷还有其他几个儿子,他们蛰伏在吐蕃,时刻等待着抢夺地盘和王位的时机。如今老赞普一死,局势瞬间失控。三王爷的儿子们趁乱而起,率领各自的势力发动猛攻,一举杀死了吐蕃赞普和赞蒙的四个儿子,吐蕃就此陷入了内乱。
消息传来,朝堂上再次炸开了锅。大臣们顾不上白家之事,纷纷将话题转向吐蕃局势。有人主张趁乱出兵,一举拿下吐蕃,扩大疆土;有人则认为此时出兵风险太大,应先观望,以免陷入战争泥潭。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目光在群臣间来回扫视,心中快速权衡着利弊。而皇后得知娘家再次被牵扯其中,心中满是焦虑与担忧,却又不敢在朝堂上表露分毫。五皇子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他深知,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彻底改变各方势力的格局,而自己也必须尽快做出抉择,在这波谲云诡的局势中谋得生机 。
五皇子的寝殿内,烛火明明暗暗,光线在雕花木窗棂上勾勒出斑驳光影。贴身太监满脸焦急,双手颤抖着将一封书信呈到定贵嫔面前。定贵嫔玉手一颤,那封信“簌簌”飘落。信纸上,五皇子稚嫩却不失坚定的笔迹写道:“父皇,母妃,吐蕃内乱,边关危矣。儿臣深知此去凶险,但大周尊严不可辱。儿臣愿前往边关,与荣庆姑姑、姑父吐蕃七王子并肩,共御外敌 。”
定贵嫔只觉一阵天旋地转,险些昏厥。“吾儿怎如此莽撞!”她泪如雨下,满心懊悔自己竟没能察觉儿子的这般心思。
另一边,乾清宫中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皇帝紧攥着信,指节泛白,额头上青筋暴起。“逆子!简直胡闹!”他怒声咆哮,一脚踢翻了身旁的案几,“他可知边关是何等凶险?竟擅自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