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的战友(144)

山那边的战友

张建军放下扳手,用沾满机油的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汽修厂里弥漫着汽油和金属的味道,十二月的寒风从没关严实的门缝里钻进来,让他打了个哆嗦。他正准备去关门,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喂,哪位?"他按下接听键,声音因为疲惫而有些沙哑。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的女声,带着浓重的口音和明显的哭腔:"是...是张建军大哥吗?我是王志勇的媳妇刘芳..."

"志勇媳妇?"张建军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是弟妹啊!志勇最近怎么样?我们好久没——"

"张大哥..."电话那头的声音突然哽咽了,"志勇他...他没了..."

张建军感到一阵眩晕,手机从手中滑落,啪嗒一声掉在水泥地上。他后退几步,靠在身后的工作台上,耳边嗡嗡作响。王志勇没了?那个在部队里和他同吃同住五年的王志勇?那个复员时拍着胸脯说"有困难尽管开口"的王志勇?

"建军?怎么了?"妻子李梅从里屋走出来,看见丈夫惨白的脸色,赶紧上前扶住他。

张建军机械地捡起手机,电池已经摔出来了。他的手抖得厉害,试了几次才把电池装回去。重新开机后,他立刻回拨了那个号码。

"弟妹,怎么回事?志勇他...怎么会..."张建军的声音哽咽了。

电话那头,刘芳断断续续地讲述着:三天前,王志勇在县城打工时被一辆失控的货车撞上,当场死亡。肇事司机逃逸,至今没有找到。

挂断电话,张建军呆坐在工作台前,眼前浮现出王志勇那张总是带着憨厚笑容的脸。他们同年入伍,同在一个班,睡上下铺。王志勇是山里孩子,朴实勤快,总是抢着帮战友洗衣服、打饭。有一次野外训练,张建军扭伤了脚,是王志勇背着他走了三公里山路回到营地...

"我们得去一趟。"张建军突然站起来,"明天一早就出发。"

李梅皱了皱眉:"他们家在哪?远吗?"

"在陇南山区,导航显示六百多公里。"张建军已经开始收拾工具,"志勇家里情况特殊,父母都是聋哑人,母亲还瘫痪在床。现在他走了,家里就剩媳妇和两个孩子..."

李梅欲言又止,最后只是叹了口气:"那我去准备些东西带着。"

夜深了,张建军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想起复员前那个晚上,王志勇喝多了,红着眼睛说:"建军哥,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文化。我儿子将来一定要上大学,走出这大山..."当时他还拍着志勇的肩膀说,等孩子考上大学,他一定资助学费。

现在,那个承诺永远无法兑现了。

天还没亮,张建军和李梅就出发了。车子驶出城市,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荒凉。进入山区后,道路开始崎岖不平,导航几次提醒"前方道路可能不存在"。

"这地方也太偏了。"李梅裹紧羽绒服,车窗缝里钻进来的风像刀子一样冷,"志勇家就在这山里?"

张建军点点头,没有说话。他想起王志勇曾经说过,他家乡是"连鸟都不愿意多待的地方"。

六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王志勇所在的乡镇。这里比张建军想象的还要贫困——泥泞的土路两侧是低矮的土坯房,几个穿着破旧棉袄的孩子在路边玩耍,看到他们的车,好奇地围了上来。

"请问王志勇家怎么走?"张建军摇下车窗问道。

孩子们面面相觑,一个大点的男孩指了指山上:"勇叔家在上面,我带你们去。"

男孩跳上车指路,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又行驶了半小时,最后停在一处半山腰的破旧房屋前。那房子看起来摇摇欲坠,两根粗木桩勉强支撑着倾斜的墙体,黑灰色的瓦片残缺不全,窗户上的塑料布在风中哗哗作响。

"那就是勇叔家。"男孩说完就跳下车跑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