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整整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张时安一行人终于踏上了北地的土地,抵达了目的地——洛北城。
在这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出行要么依赖摇摇晃晃的马车。
要么选择漂泊不定的船只,而他们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从温润秀丽的南方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粗犷荒芜的北方,着实令人惊叹。
一路上,风霜如刀,不断雕琢着众人的面容。
张时安环顾身旁的伙伴,曾经那些细皮嫩肉的书生模样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饱经沧桑、坚毅刚强的脸庞。
每个人的眼角都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皮肤也被晒成了古铜色,粗糙而结实,那是长途奔波留下的勋章。
个人形象更是不用说,不是一般的不修边幅。
初入洛北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独特的地貌。
狂风呼啸,裹挟着漫天黄沙,肆意飞舞,周围尽是光秃秃的沙地,一望无际。
中午时分,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烤得大地发烫;
可一旦夜幕降临,气温又急剧下降,早晚温差极大,让人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冰火两重天。
若不赶紧在脸上蒙一块布,只需片刻,便会被风沙吹得灰头土脸。
头发里、耳朵里、衣领里,到处都是沙子,沙沙作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片看似荒凉贫瘠的土地,因招贤令的颁布,此刻却热闹非凡。
刚到城门口,便有身着官服的官吏热情相迎,他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接待工作。
不仅详细登记众人来自何方、于哪所书院,还细心询问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一笔一划认真记录。
仿佛在为这片土地精心挑选最适配的种子,期望能在此生根发芽,绽放出繁荣之花。
登记完毕后,官吏们贴心地为他们划分了居住区域。
还安排专门的向导,告知众人将在此休整三日。
向导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洛北人,热情开朗,操着一口带着浓重乡音的官话,一路滔滔不绝地向大家介绍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他先是指着周围的景色,自豪地说道:“咱这洛北城啊,别看现在风沙大,可也有不少好去处。
城东那片沙地,到了晚上月光一照,亮晶晶的,跟仙境似的。
那是咱洛北有名的‘沙地幻境’;城西还有个月牙泉,泉水清冽甘甜,哪怕周围再干旱,那泉眼也从不干涸,神奇得很呐!”
众人边走边听,不多时便进了城。
城中,五花八门的小摊沿着街道依次排开,热气腾腾的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与南方精致细腻的吃食截然不同。
这边,有刚出锅的烤馕,面饼上洒满了芝麻,烤得金黄酥脆,咬上一口,“咔嚓”作响,麦香四溢;
那边,是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奶白色的汤汁里漂浮着大片鲜嫩的羊肉。
撒上一把葱花、香菜,再配上劲道的面条,鲜香滚烫,一碗下肚,全身的寒气瞬间消散。
再看当地的服饰,更是特色鲜明。
男人们大多穿着厚实的羊皮袄,领口、袖口镶着毛茸茸的边,既能抵御风沙,又保暖舒适;
女人们则身着色彩鲜艳的棉布长裙,裙摆宽大。
绣着精美的民族图案,头上还戴着造型别致的头巾,或遮风挡沙,或作为装饰,别具风情。
带领众人前往聚居地的小哥,一路上嘴就没停过,不断夸赞着他们:
“各位公子真是大好人呐!大老远的跑来咱这苦寒之地,就为了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咱洛北的百姓听说朝廷下了这招贤令,还有这么多有才学的人响应,心里那叫一个感激,天天盼着你们来呢!”
众人伫立在这热闹非凡的街市,耳畔是百姓们热情的招呼声。
那些质朴的言语如同春日暖阳,丝丝缕缕地钻进心底。
大家侧耳倾听着这些暖心话语,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憨厚淳朴的笑脸,那真诚的模样仿佛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一时间,豪情壮志在胸腔中汹涌澎湃,每一个人都暗暗握紧了拳头。
决心要在这片陌生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大展拳脚,不负当地百姓的期望,不负这一路的艰辛跋涉。
听闻此处乃是当地最为繁荣之地,众人满怀好奇,脚步不自觉地迈向稍远些的城郊。
果不其然,仅仅是一段距离的拉开,眼前的景象便与城中心有了天壤之别。
在这里,能上街走动的百姓,据说已是家境殷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