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院试(二)

张时安看着难度总算是上来了,笔下的动作丝毫没有犹豫。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言出自《论语·为政》,孔子以北辰喻德政,言其静而众星环绕,喻君主以德治国,则天下自然归附。

此句与《大学》中“明明德”之思想相呼应,皆强调德治之根本。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即彰显光明之德性,此为修身之本,亦为治国之基。

德者,内圣外王之道也。内圣者,修己以明德;

外王者,推己及人以治天下。故“为政以德”非仅指君主个人之德行,更在于以德化民,使天下皆归于善。

“为政以德”之核心,在于以德为本,以法为辅。

德者,无形之教化;法者,有形之约束。德法相济,方能治国安邦。

若徒恃法而轻德,则民虽畏而不服;若徒恃德而废法,则民虽敬而无序。

故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治之效,在于使民知耻而自省,进而自觉向善。

“明明德”与“为政以德”相辅相成。君主若能明己之德,推己及人,则天下自然归心。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喻君主以德治国,则万民自然归附。

此乃“无为而治”之至高境界,亦为儒家德治思想之精髓。

对治国理政之启示,在于以德为本,以民为心。

君主当修身以明德,推己及人以化民,使天下皆归于善。

德治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唯有如此,方能实现“明明德于天下”之理想,使国泰民安,天下大同。”

此答以“北辰”喻德治,以“明明德”阐发德政之内涵,融汇《论语》与《大学》之思想,既显经典之深意,亦展治国之宏图,可谓惊艳。

张时安很满意,今天又陆陆续续遇到几个比较难一点的题型。

其中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题,就是那个。

《孟子·公孙丑下》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请结合《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思想,论述“人和”在治国、用兵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与“天时”“地利”之关系。

张时安看到这题都愣了好一会儿,真是有些超纲。

好在自己对这方面也是有所涉猎,念了一会,就开始提笔动了起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以三者相较,凸显“人和”之至高地位。

天时者,阴阳寒暑之变;地利者,山川险阻之势;人和者,民心所向、上下同心之力。

三者之中,唯“人和”为根本,因其关乎人心,而人心乃治国、用兵之核心。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四者,皆以“谋”为先,而“谋”之根本,在于“人和”。

伐谋者,以智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此需上下同心,君臣协力;

伐交者,以外交制敌,亦需民心所向,方能凝聚力量;

伐兵者,以武力决胜,更需将士用命,百姓支持;

攻城者,不得已而为之,若无“人和”,则虽得城而民心不服,终难持久。

“人和”之重要性,在于其为治国、用兵之根基。

治国者,若无“人和”,则政令不行,民心生怨,虽有天时地利,终难长久;

用兵者,若无“人和”,则将士离心,百姓厌战,虽有奇谋良策,终难取胜。

故孟子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此“道”即“人和”之道。

“人和”与“天时”“地利”之关系,可谓相辅相成。

天时地利为外因,人和为内因。外因虽重要,然若无内因支撑,则如无根之木,难以持久。

天时虽利,若无人和,则如逆水行舟,事半功倍;

地利虽险,若无人和,则如孤城困守,终难自保。

反之,若得人和,则天时地利皆可为用。天时不利,可以人和补之;

地利不险,可以人和固之。

故“人和”乃治国、用兵之根本,亦为制胜之关键。

以史为鉴,秦灭六国,虽得天时地利,然因暴政失“人和”,

终致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虽起于草莽,然因得“人和”,终成帝业。此皆可见“人和”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