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难题还是送分题

张时安看到题目,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他意识到,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

它不仅仅是在考验学子对律法的熟悉程度,更是在考察他们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与对正义的追求。

更别提律法题本来就是他的强项,而且,刚好,对于这些律法,他倒是小有研究。

略一沉吟,提笔在纸上写道:

“依《唐律疏议》卷二十六‘诈伪律’,富商以次充好,售卖劣质药材,致多人病重,已构成‘诈伪取财’之罪。

其行为不仅欺瞒百姓,更危及人命,情节恶劣,当从重处罚。

依律,富商应被判处杖刑一百,并追缴所获赃物,赔偿受害百姓之损失。

若情节特别严重,致人死亡者,更可加判流刑,以儆效尤。

“然而,若我为官,断此案时,不仅会依律行事,更会权衡民情与律法之关系。

富商虽罪有应得,但其背后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或是市场监管不力,或是百姓求医无门。

因此,学生会在依法惩处富商的同时,上奏朝廷,建议加强药材市场的监管,严惩不法商贩。

并设立平价药铺,确保百姓能买到质优价廉的药材。

“此外,还会召集地方乡绅与医者,共商对策,帮助受害百姓尽快康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抚恤。

如此,既能维护律法的威严,又能体察民情,安抚百姓之心。

律法虽严,但其根本在于维护正义与民生。

若为官者只知依律断案,而不知体察民情,则律法虽存,民心已失。”

张时安的笔锋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律法的深刻理解与对民情的体察。

他不仅依律分析了富商的罪行与处罚,更提出了为官者应如何在律法与民情之间找到平衡的见解。

他的回答不仅紧扣题目,而且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答卷完成后,张时安轻轻放下笔,心中感到一阵畅快。

他知道,这道题目虽然严谨,但却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思考律法与民生的关系,去探寻正义的真正内涵。

也不知道这道题,能不能让他与其他人拉开一点距离。

毕竟在如何,就像徐夫子说的那般,争不了第一,也想争个第二。

而接下来的诗赋题,倒是让张时安纠结了好一会儿,才写上了他自认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