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当驾官恭恭敬敬地上前邀请设宴款待,唐太宗随即走下宫殿,与唐僧亲切地携手一同前行。行走间,唐太宗饶有兴致地询问道:“高僧啊,您的几位高徒是否懂得礼仪呢?”唐僧赶忙施礼回答道:“陛下,我这几个小徒弟原本都是来自山村旷野的妖怪出身,未曾熟悉咱们中华圣朝的繁文缛节和礼数规矩。若他们有所失礼之处,还望陛下多多宽恕罪过呀!”唐太宗听后微微一笑,大度地摆摆手说道:“无妨无妨,朕不会怪罪于他们的,大家一起前往东阁参加宴会吧。”唐僧闻言,心中感激不尽,再次向唐太宗道谢之后,便转身呼唤着自己的三个徒儿,一同跟随众人走向阁内观赏。
走进阁内,但见此处果然不愧是中华大国的宫廷盛宴之所,其奢华程度比起寻常人家自是大不相同。只见那大门之上悬挂着五彩斑斓、精美绝伦的锦绣帷幔,地面则铺陈着鲜艳如血般的红色毛毡,显得格外庄重而华丽。阵阵奇异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闻之心旷神怡;桌上陈列着各种珍稀奇特的美味佳肴,皆是前所未见之物。
再瞧那些餐具,更是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琥珀制成的酒杯晶莹剔透,宛如黄玉雕琢而成;琉璃打造的酒盏流光溢彩,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还有那镶金点翠的盘子和杯子,金光闪耀,翠色欲滴,简直如同艺术品一般。至于盛放食物的器具,也是琳琅满目,黄金制成的大盘子璀璨夺目,白玉做成的小碗温润细腻,上面还镶嵌着精美的锦缎花纹缠绕其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宴席中的菜品更是种类繁多,让人垂涎欲滴。其中有精心烹制的蔓菁,被煮得软烂入味,入口即化;还有用糖水浇灌而成的香甜芋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气息。此外,鲜美可口的蘑菇、清新奇妙的海菜等各类山珍海味一应俱全。厨师们不时地端上来添加了姜蒜辣椒的鲜嫩竹笋,以及数次呈上用蜂蜜调制过的清爽葵花籽。更有那以面筋制作成的形似椿树叶子形状的美食,以及黑木耳搭配豆腐皮烹饪出的佳肴。还有石花仙菜、蕨粉干薇等等稀奇古怪却又无比美味的素食菜肴。
不过要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几盘精致的水果了。核桃、柿饼、龙眼、荔枝等常见水果自不必说,个个圆润饱满,色泽诱人。除此之外,还有产自宣州的茧栗、山东的大枣,以及江南地区的银杏和兔头梨等地方特产水果,每一种都堪称果中之王,品质上乘,味道绝佳。这些水果摆放得错落有致,犹如一座小型的花果山一般,令人赏心悦目,食指大动。且看那宴席之上,榛松、莲肉、葡萄颗颗硕大,榧子、瓜仁、菱米样样齐全。橄榄如翠玉,林檎似红霞,苹婆沙果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慈菇鲜嫩欲滴,嫩藕洁白如玉,脆李红若宝石,杨梅紫如玛瑙。真是无般不备,无件不齐啊!不仅如此,还有那些蒸得喷香的酥蜜点心和美味佳肴,更有那醇香四溢的美酒以及清香扑鼻的香茶,种种奇异美食令人目不暇接。这百味珍馐皆属上品中的上品,也只有我中华大国才能拥有如此丰盛的美食,岂是那西方蛮夷所能比拟的?
此时,师徒四人与众位文官武将皆恭恭敬敬地侍立在两旁。而太宗皇帝则端坐在大殿中央,接受众人朝拜。殿内歌舞升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舞者们身姿婀娜,乐师们技艺精湛,整个场面显得既整齐又肃穆。就这样,君臣同乐,尽享欢乐时光,整整持续了一天之久。
正所谓:君王举行盛大的宴会堪比上古圣王唐尧和虞舜之盛世,此次成功取得真经更是福祉无穷无尽。这段佳话将千古流传,经久不衰,而那佛光也必将普照着这帝王所居住的宫殿。
不知不觉间,夜幕降临,当天色已晚之时,这场充满感恩之情的盛宴终于散去。太宗皇帝起驾回宫,众多官员也纷纷回到各自府邸。唐僧师徒等人则回归到了洪福寺,刚一进入寺院大门,就见寺里的僧侣们纷纷跪地磕头相迎。待到他们刚刚迈进山门,便有僧人上前禀报:“师父,您之前所说的那棵大树的树梢儿今天早上竟然全都突然转向东边。我们牢记师父曾经留下的话语,于是赶忙出城前来迎接。没想到真的把您们给盼来了!”
长老听闻此事后,心中喜悦之情难以自抑,脚步轻快地迈入了方丈之中。此时此刻,那八戒一改往日吵着要茶饭、喧闹不休的模样,竟然安安静静地待在一旁,不再折腾。就连平日里略显调皮的行者和一向憨厚老实的沙僧,此刻也是人人都显得格外稳重沉着。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历经艰辛,终于成功完成了此次的道果修行,心境自然而然地变得平静安宁起来。
当天夜晚,众人纷纷安然入睡。
次日清晨,唐太宗早早便登上朝堂,面对满朝文武大臣们说道:“朕每每想到御弟此番所立下的赫赫功勋,其功绩深厚重大至极,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啊!朕昨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几句粗俗浅陋的话语,想要以此聊表对御弟的感激之意。只可惜尚未将其书写出来。”说罢,他转头对着身旁的中书官吩咐道:“中书官速速前来,朕现在就将这些话念给你听,你务必逐字逐句地仔细记录下来。”紧接着,唐太宗缓缓开口念道:
自古以来便传闻天地之间存有两种气象,它们显着地展现出承载万物生灵的伟大力量;四季变化虽然没有具体形态,但却能悄然间通过寒暑交替来孕育世间万物。正因如此,即便是那些资质平庸、愚昧无知之人,只要稍稍用心观察天地,也能够知晓其中端倪;然而对于那些洞悉阴阳奥秘的圣贤智者来说,想要彻底探究清楚其中无穷无尽的玄妙之处,却是极为困难之事。不过呢,天地涵盖包容着阴阳之气,之所以容易被人们所认知,正是由于它有着明显可见的外在表象;而阴阳之气存在于天地之间,之所以让人难以捉摸透彻,恰恰是因为它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我们由此可以明白一个道理,但凡表象显着能够被人觉察到的事物,哪怕是再愚蠢之人也不会感到迷惑不解;相反,如果是那种隐藏潜伏起来无法直接目睹的东西,就算是极具智慧的人恐怕也会陷入迷茫困惑之中。更何况佛教和道教崇尚虚无缥缈之物,凭借幽深寂静来掌控一切。它们广泛救济世间万物,主宰着十方世界。展现出威严的灵异之力无可匹敌,抑制住强大的神异力量没有下限;从宏大方面来说,可以弥漫整个宇宙,从细微之处来讲,则能够摄取到极其微小的毫厘之间。既没有毁灭也没有产生,经历千万次劫难依然恒久存在;时而隐约显现,时而隐匿不见,但却运用百般福气一直延续至今。那奇妙的道法凝聚着玄妙之意,遵循它难以知晓其边际所在;佛法源流深沉静谧,汲取它无法测度其源头究竟。所以可以知道那些愚蠢无知、平凡浅陋之人,投身其中去探究其旨意趣味,怎么可能会没有疑惑呢?然而伟大教义的兴起,根基在于西方之地。它飞跃汉代宫廷而闪耀梦境,照耀东方地域而播撒慈悲。古时候,在天地初分时呈现不同形态和踪迹的时候,言语还未曾传播就已经成就了教化之功;正当经常显现又时常隐匿的时代,民众敬仰德行从而知晓遵循。等到光影隐匿回归本真,辗转迁徙跨越世代,金色面容掩盖了光彩之色,不再映照出三千世界的光芒;美丽的形象展开图画,徒然端立着四八之相(注:四八三十二相)。就在这时精微之言广泛传播开来,拯救飞禽走兽脱离三条恶道(注: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遗留下来的训导远远宣扬出去,引导众生到达十种境地(注:菩萨修行所经过的十个阶位)。佛陀拥有经文,能够区分大小两种乘法;还有各种法门,传承着正误正邪的法术。我们的僧人玄奘法师,乃是佛门教法的领袖人物啊。自幼便心怀谨慎敏锐之情,早早地领悟到了“三空”的精妙功夫;长大后更是契合神明清朗之意,率先囊括了“四忍”的高尚行径。那如松般挺拔、似风般自由、像水般澄澈、如月般皎洁的品性,都难以与他的清新华美相媲美;即便是仙露和明珠这般珍贵之物,又怎能比得上他的明朗温润呢?因此凭借着智慧通达没有牵累,神奇莫测尚未成形之事。超脱于六尘之外而远远超出常人,使得他的美名流传千古。
小主,
他凝心专注于内心的境界,悲悯正统佛法的衰落凋零;栖息思虑于玄妙之门,慨叹深邃经文的错讹谬误。一心想要分条梳理整顿道理,广泛传播前人所听闻的知识;截断虚假延续真实,开启后世学子的求学之路。正因如此,他高高翘起向往净土之心,踏上前往西域寻求佛法的征程。冒着危险远行千里,拄着拐杖独自出征。清晨的积雪纷纷扬扬地飞舞,路途之中迷失方向;傍晚时分惊起的沙尘漫天飞扬,天空之外一片迷蒙。跨越万里山川,拨开如烟云霞奋勇向前迈进;历经百重寒暑,脚踩冰霜雨露追寻先前的踪迹。实在是重视艰辛的劳作而看轻自身的安逸,追求深刻的义理渴望最终能够抵达。周而复始地游历西方天地,整整十四年之久。走遍了奇异的他乡异国,虚心询问探求正宗的佛教教义。在双树环绕的只园和八条河流交汇之处,品味佛法感悟真谛餐风饮露;在鹿野苑和灵鹫山这些圣地,瞻仰奇妙景象仰慕不同寻常之处。承蒙前代圣贤传授至高无上的真言,接受德高望重之人给予的真正教诲。探寻深奥微妙的法门,精心穷尽奥秘的学业。
三乘六律之道,宛如骏马疾驰于心田之上,纵横驰骋,无拘无束;那一藏百箧之文,恰似汹涌澎湃的波涛,从口中滔滔不绝地涌出。自从踏上这漫漫取经之路以来,所经历的国度无边无际,然而所求取的真经数量却是有限的。最终总算获得了大乘要义经文,总计三十五部,共计五千零四十八卷。这些珍贵的经典被翻译并传播到华夏大地,大力弘扬那无上殊胜的功业。如同将慈悲的祥云从遥远的西方引来,又似把佛法的甘霖倾注到东方的边陲之地。如此一来,曾经残缺不全的圣教得以重新完整,那些深陷罪孽之中的苍生也因此能够重获福祉。就好像湿润了烈火燃烧的房屋中的干燥火焰,共同引领着迷失方向的人们走出迷途;又如照亮了浑浊金水中昏暗的波浪,一同帮助众人抵达那幸福的彼岸。由此可知,作恶会因为自身的业障而坠落深渊,行善则能凭借良好的因缘得以飞升。至于升降的关键之处,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譬如那生长在高耸山岭之上的桂树,只有当云雾露水降临之时,才能滋润它的花朵使其晶莹欲滴;再如那出自碧绿清波之中的莲花,即使飞扬的尘土漫天飞舞,也无法沾染它那洁净的叶片。并非是莲花天生具有自我清洁的特性,亦非桂树本质原本就坚贞不屈,实在是由于它们所依附的环境高远,所以微小之物难以对其造成牵累;所依靠的条件纯净,故而污浊之类也无法玷污它们。连那没有意识的花卉草木尚且需要借助善良的因素来成就自身的美好,更何况我们身为拥有智慧和认知的人类呢,如果不依靠福泽和善行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衷心期望这些真经能够广泛传播开来,与日月光辉一样永远长存、永不磨灭;美好的福气广泛散布,跟天地乾坤一般恒久广大、永世绵延啊!
写罢此文之后,唐太宗李世民随即下令召见那位德高望重的圣僧。此时此刻,这位长老早已恭敬地守候在朝廷大门之外,等待着圣上的传唤并准备向其道谢。一听到宣召之声,他便急忙快步走入宫殿之中,来到御前时,赶忙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俯身伏地的大礼。
唐太宗传话让他登上大殿,并亲自将刚刚撰写完成的文字递给了长老。长老接过这篇文字后,逐字逐句仔细阅览起来。待通读完毕,他再次走下台阶,向唐太宗叩首谢恩,然后启奏说道:“主公您的这篇文辞高雅古朴,其中蕴含的义理和情趣深邃微妙。只是贫僧不知道此篇文章究竟该取个什么样的名目呢?”
唐太宗微笑着回答道:“朕昨夜即兴口述而成,意在表达对御弟您的感激之情,因此取名为‘圣教序’。不知这个名字是否妥当?”长老听闻此言,连忙磕头如捣蒜一般,口中不停地称谢不止。
唐太宗接着谦逊地说道:“朕自愧才能比不上美玉和圭璋,言辞也比不得钟磬金石般优美动听。对于佛教经典之内的奥义,更是未曾有所耳闻。此次随口口述出这样一篇叙述性的文章,实在是粗俗笨拙得很啊!简直就是玷污了这珍贵的金简,如同把毫无价值的瓦砾放置在了珠光宝气的树林之中。每每想到此处,我都不禁躬身自省,深感惭愧和难为情。如此粗陋之作,实在不值得您这般称赞,还烦请您不要太过客气了。”
就在这时,众多官员们纷纷齐声祝贺,对这篇神圣的教义御文表示顶礼膜拜,很快这篇文章就传遍了宫廷内外。唐太宗兴致勃勃地问道:“御弟啊,您可否在这里当场演绎诵读一下真经呢?”长老微微摇头,答道:“主公,若是要演绎真经,必须寻觅一处清净庄严的佛门圣地才行。这座金碧辉煌的宝殿并非适宜诵经之所啊。”唐太宗听后,十分高兴地点点头,表示赞同。紧接着,他转头询问身旁负责驾车的官员:“在咱们长安城中的诸多寺院里,哪一座寺院最为洁净清幽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且说这一日,朝堂之上气氛肃穆庄重,文武百官分列两旁。忽然之间,班列之中闪出一位身着华丽朝服的大学士萧某,他恭敬地躬身施礼后,高声禀报道:“启奏陛下,城中有一座雁塔寺,那寺庙环境清幽,干净整洁,实乃一处难得的清净之地。”
唐太宗听后龙颜大悦,当即下令众多官员:“快将那真经各自虔诚地捧出几卷来,与朕一同前往雁塔寺,请御弟在此讲解经文要义。”诸位官员领旨之后,纷纷小心翼翼地捧着珍贵的真经,紧紧跟随在太宗身后,浩浩荡荡地向着雁塔寺进发。
不多时,众人便来到了雁塔寺内。只见寺中的僧人们早已忙碌起来,他们迅速搭建起一座高耸的高台,并精心铺设好了一切所需之物,布置得整齐有序。
此时,那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再次发号施令:“八戒、沙僧啊,你们二人速速去牵拉好白龙马,整理好行装包裹;而悟空,则留在我的身旁听命行事。”紧接着,长老又转向唐太宗,稽首说道:“主公若想让这部真经流传于天下苍生之间,就必须先誊抄一份副本才行,如此一来,方能广泛传播散布。至于那原本真经,理应妥善珍藏起来,切不可轻易亵渎了它呀。”
唐太宗闻言连连点头,笑着回应道:“御弟所言极是,甚是妥当!”随即召唤翰林院以及中书科的各位官员前来,着手开始认真誊写这份真经。不仅如此,为了纪念此次盛事,唐太宗还特意下令在城东建造了一座新的寺院,并取名为“誊黄寺”。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长老双手稳稳地捧着几卷真经登上高台。正当他刚要开口讽诵经文之时,突然间,一阵奇异的香风扑面而来,萦绕在众人周围久久不散。众人惊愕之际,仰头望去,但见半空中祥光闪耀处,赫然显现出八位身材魁梧、威猛无比的金刚护法。他们齐声高呼道:“诵经之人,快快放下手中的经卷,随我们一起返回西天去吧!”其声如洪钟大吕,震耳欲聋。
就在这地底下,行者孙悟空、八戒和沙僧三人和他们胯下的白龙马,突然间一同平地而起,如火箭般直冲云霄。就连那一向稳重的长老玄奘法师,此刻也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珍贵无比的经卷轻轻抛下,然后身形一闪,同样从高台之上飞身而起,直入九霄云外,紧紧跟随着徒弟们腾空而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可把唐太宗李世民以及众多官员吓得不轻,一个个惊慌失措地望着天空,纷纷双膝跪地,虔诚地下拜行礼。而此时此刻,一首赞颂的诗歌恰如其分地响起:
“圣僧不辞辛劳努力求取真经编撰成册,一路西行遍历诸多国度整整耗费了十四年光阴。漫长艰辛的旅程途中遭遇无数艰难困苦,翻山越岭跨越江河湖海受尽重重磨难挫折。功德圆满历经八九七十二难后又增加九重考验,行程万里何止三千大千世界。伟大觉悟的精妙经文得以回归东方国土,从今往后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颂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