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三藏急忙搀扶着那老者,一同走向厅堂,但见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一丝光亮。那三个徒弟却依旧嘻嘻哈哈地笑着,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唐僧见状,不禁怒骂道:“你们这些家伙,真是太不像话了!我每天都在教导你们,提醒你们要遵守规矩,可你们却如此放纵自己,简直就是无法无天!古人说过:‘不用教育就能做到善良,这样的人不是圣人是什么!经过教育才能变得善良,这样的人不是贤人是什么!即使接受了教育还是不能做到善良,这样的人不是愚人是什么!’你们如此胡闹,简直就是最愚蠢、最低劣的行为!进了门不知道分寸,吓坏了老施主,吓跑了念经的僧人,把人家的好事都给搞砸了,这不是给我抹黑吗?”一番训斥下来,三个徒弟都吓得不敢回话。直到这时,那老者才相信他们真的是唐僧的徒弟,赶忙回头行礼道歉道:“老爷啊,别生气,没出什么大问题,刚才只是关灯准备结束法事罢了。”

八戒一听,立刻嚷嚷道:“既然已经结束了,那就赶紧摆上丰盛的斋饭吧,我们吃饱了好睡觉。”老者听后,连忙喊道:“快掌灯!快掌灯!”家里的人听到这话,都感到十分惊讶,纷纷议论道:“厅里正在念经,点了那么多香烛,怎么突然又叫掌灯呢?”

几个僮仆听到动静出来查看,发现周围黑洞洞的一片,于是赶紧点燃火把和灯笼,一同簇拥而来。然而,他们突然抬头看到八戒和沙僧,吓得连忙丢掉火把,迅速转身关上了中门,并往屋内喊道:“妖怪来了!妖怪来了!”

行者见状,不紧不慢地拿起火把,点亮灯烛,然后扯过一张交椅,请唐僧坐下。他自己则与八戒、沙僧一起坐在两旁,而那位老者则坐在前面。

正当众人坐定之时,只听见屋内门开之处,又走出一位老者,拄着拐杖,语气焦急地问道:“是什么邪魔,竟敢在这漆黑的夜晚闯入我家?”

坐在前面的老者急忙站起身,快步走到屏门后解释道:“哥哥不要惊慌,并非邪魔,而是来自东土大唐的取经罗汉。虽然这些徒弟们相貌看起来有些凶狠,但实际上都是善良之人。”

听了这话,那位老者才放下手中的拐杖,向他们四人行了个礼。行礼完毕,他也坐在了面前,吩咐道:“快给客人们上茶,准备斋饭。”接连喊了几声,几个僮仆却都战战兢兢,不敢上前。

八戒心里好奇,实在按捺不住,便开口询问:“老人家,您这是怎么个情况啊?为啥要两边来回跑呢?”老者赶忙回答:“我这是让他们准备斋饭去了,好供奉给几位老爷享用。”八戒一听,忙追问:“需要几个人来服侍我们呢?”老者应道:“八个人。”八戒听了,又继续问:“这八个人是专门服侍谁的呀?”老者笑道:“当然是你们四位啦。”八戒不乐意了,嘟囔着:“那白净面皮的师父,一个人服侍就行了;像我这样毛脸雷公嘴的,两个就足够了;至于那一脸晦气样儿的,就得八个;而我嘛,至少得二十个才勉强够用。”老者听后,恍然大悟地说道:“这么说来,想必是您的食量比较大吧。”

八戒得意洋洋地回答:“还说得过去。”老者连连点头,表示理解:“原来如此,明白了。”接着,他高声呼喊起来,七大八小的,很快就叫出了三四十个人来。

那和尚和老者有说有笑地交谈着,众人这才放下心来。他们赶紧在上方摆好了一张桌子,请唐僧入座;又在两侧各摆了三张桌子,邀请其他三人坐下;而前方则摆放了一张桌子,供两位老者使用。接着,他们迅速摆上了各种素食水果和蔬菜,随后是面食、米饭、小吃和粉汤,一切都排列得整整齐齐。

唐长老拿起筷子后,首先念起了一卷《启斋经》。然而,猪八戒由于饥饿难耐,迫不及待地拿起红漆木碗,将一碗白米饭猛地倒入口中,迅速吞咽下去。一旁的小孩惊讶地说道:“这位老爷真是没有计划,竟然不用蒸笼蒸馒头,而是直接将米饭倒入碗中,这样岂不是会弄脏衣服吗?”八戒笑着回答道:“我没有用蒸笼,已经吃完了。”小孩疑惑地问道:“你还没有动口,怎么就吃完了呢?”八戒得意地笑道:“你们这些孩子可不要说谎!我明明已经吃了,如果你们不相信,可以再给我一些食物看看。”

那些小的们,又赶忙端了碗,满满地盛了一碗递给八戒。这呆子晃了一晃,又将那一大碗食物倒入了口中。周围的僮仆们见状都惊叹道:“爷爷啊!您这喉咙真是‘磨砖砌成的’,光滑无比,食物一下就滑下去了!”此时唐僧一卷经文尚未念完,而八戒已经吃完五、六碗了。然后他才开始和大家一起拿起筷子,一同享用斋饭。这呆子不管是米饭还是面食,或者是水果零食,一概都是胡乱往嘴里塞,一边吃还一边叫嚷着要加饭。但渐渐地,送饭的人就不再出现了。

孙悟空喊道:“贤弟,少吃一些吧。总比在山凹里饿着肚子好,能勉强吃饱就行了。”猪八戒反驳道:“哼,你这副嘴脸!俗话说:‘斋僧不饱,不如活埋’呢。”孙悟空教训道:“收拾餐具,别理他!”

小主,

两位老人恭敬地弯下腰说道:“不敢隐瞒老爷,白天的时候我们并不害怕,像这位大肚长老,我们可以供养一百多人。只是到了晚上,收拾完剩余的饭菜后,只剩下一石面饭、五斗米饭和几张桌子的素食。本来打算邀请几位亲戚邻居和众僧一起分享,但没想到你们突然来了,吓得众僧都跑了,连亲戚邻居也没来得及邀请,全部都用来招待你们了。如果还不够吃,可以再让他们蒸一些。”八戒连忙说:“再蒸些,再蒸些!”说完,便开始收拾餐具和桌椅。

唐僧站起身来,感谢他们的款待。然后问道:“老施主,您贵姓?”老人回答说:“姓陈。”唐僧双手合十说:“这可真是我的本家啊。”老人惊讶地问:“老爷也姓陈?”唐僧点头道:“是的,我的俗家也姓陈。请问刚才你们做的是什么斋事?”八戒笑着说:“师父问这个干什么!难道不知道吗?肯定是‘青苗斋’‘平安斋’‘了场斋’之类的吧。”

老者连连摆手,说道:“不是,不是。”三藏又赶忙追问:“那究竟是为何呢?”老者缓缓道:“是一场‘预修亡斋’。”八戒听后,笑得前仰后合,差点摔倒在地,说道:“公公,你可真是没有眼力啊!我们是扯谎架桥、哄人的大王,你怎么能被这谎话所哄骗呢!和尚家怎么会不知道斋事呢?只有‘预修寄库斋’和‘预修填还斋’,哪里有什么‘预修亡斋’啊?你家里又没有人去世,做什么亡斋呢?”

行者闻言,心中暗自高兴,心想这呆子这次倒是聪明了些。他向那二位欠身说道:“老公公,你确实是说错了。什么叫作‘预修亡斋’呢?”那二位也欠身回答道:“你们既然是去取经,为何不走正路,却来到了我这里呢?”行者说道:“我们走的确实是正路,只是看到有一股水挡住了去路,无法渡过;又听到了鼓钹之声,所以特地前来府上借宿。”老者问道:“你们到水边的时候,可曾看到了什么?”

行者说道:“我只看到一面石碑,上面写着‘通天河’三个字,下面写着‘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十个字,再没有别的东西了。”老者回答道:“再往岸上走走,距离那碑记大约只有一里左右,有一座灵感大王庙,你难道没有看见吗?”行者回答说:“没有看到。请公公给我讲讲,什么是灵感呢?”那两个老者一起流泪说道:“老爷啊!那大王:

能够感应一方,兴建庙宇,威名远扬,千里之内都能庇佑黎民百姓。年年在村庄上降下甘露,岁岁在村中落下祥瑞的云彩。”

行者说道:“降下甘露,落下庆云,这也是很好的事情,你们却这样伤心烦恼,这是为什么呢?”那老者跺脚捶胸,长叹一声说道:“老爷啊!

虽然他有很多恩德,但也有怨恨,纵然他慈爱贤惠,却也会伤人。只因为他要吃童男童女,就不是一个光明正直的神灵。”

行者问道:“可是要吃童男童女?”老者点头道:“正是。”行者又问:“想必今年轮到你家了?”老者悲叹道:“今年正到舍下。我们这里,有百家人家居住。此处属车迟国元会县所管,唤作陈家庄。这大王一年一次祭赛,要一个童男,一个童女,还要猪羊牲醴供献他。他一顿吃了,便保我们风调雨顺;若不祭赛,就会降祸生灾。”行者接着问:“你府上有几位令郎?”老者捶胸顿足道:“可怜!可怜!说什么令郎,真是羞杀我等!这个是我舍弟,名唤陈清。老拙叫作陈澄。我今年六十三岁,他今年五十八岁,儿女之事上都颇为艰难。我五十岁上还没儿子,亲友们劝我纳了一妾,没奈何,寻下一房,生得一女。今年才交八岁,取名唤作一秤金。”

八戒听闻老者所言,不禁好奇地问道:“好贵的名字啊!为何叫作一秤金呢?”老者微笑着解释道:“我因儿女之事颇为艰难,故而修桥补路,建寺立塔,布施斋僧,为此有一本账目。在那里使用三两,又在那里使用五两;待到女儿出生之年,恰好使用了三十斤黄金。三十斤即为一秤,因此唤作一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