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三十六年七月中旬,内阁起了变化。
内阁原三巨头,是严、张、汪三人,可一进入七月,就传出严思勉积劳成疾,到中旬他便正式病重乞归。
帝不许,随后应许严思勉举荐补徐嵩入阁。
严思勉认为这是一种政治手段,他认定徐嵩会感激他,尽管在朝廷谈师生之谊很扯淡,可他却相信徐嵩与他至少是政治上的友人。
还是在七月,月末汪阁老病重上书乞骸骨,帝依旧不许。
明显汪阁老也意识到了危险,内阁一致同意动用太常寺库银,他想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徐嵩是以一个好好先生的姿态入阁的,作为严思勉的弟子且在汪阁老病重的情况下,有他平衡内阁,朝廷一切都暂且安定。
外人并不觉得内阁斗争与李承平有太大关联,翰林院里钻研学问不容许他顾念朝堂上的政治斗争。
但恰恰是内阁几大阁臣的争斗,给了李承平调查太常寺库银的机会。
“搅的人心乱。”庄方心不在焉道。
内阁争执不休,廷议就跟打嘴仗似的毫无作为。
庄方自然关心接下来的朝局变化,但他更关心的是这个月的俸禄能不能发下来。
底层官员的想法就是这么些,没有百姓想的那么复杂,上层的权力斗争,可不是他们这些小官能说上话的。
李承平哑然失笑道:“苦熬些时日吧!没看那些前辈连上半年的俸禄都拖着没发。”
这么一说,庄方的心情好了不少,他至少不是最惨的。
内阁压着不批,户部就顺势不拨钱,可以预见七月的俸禄要么发一半要么就是拖。
一众翰林就像当初十年寒窗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着书。
在庄方眼里李承平一如既往的捧着书看,只有李承平才明了自己内心的烦乱。
太常寺库银账册没有丝毫纰漏,这让他怎能不急。
等明日他还是要再去太常寺一趟,他心里安下心来,这才看起书来。
任何让人头疼的事,似乎往往都伴随着转机。
拯救李承平的不是太常寺遗留的蛛丝马迹,而是在两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