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族老的问题。
李承平沉思片刻,说道:“各位族老,村里对我的帮助,承平心怀感激。免税田地和官府的银子,我愿意拿出来一部分,用于村里,比如修缮村学、铺设道路,让大家都能受益。”
李承平从府试开始,一切用度都有村里的赞助,有能力回馈乡里,那是应该的,而且还能积累名望。
族老们听了,纷纷点头称赞。
李德笑道:“承平啊,你真是我们村的好儿孙,有你这样的后生,我们村可真是沾了大光。”
李德他们所来,主要是试探试探李承平,官府拨发的赏赐和免税田地是否能拿出来一部分帮衬村里。
身份地位已经不一样,一众族老不想因为他们与李承平产生相左的意见,倚老卖老而惹人生恶。
好不容易平稳几日,李承平和族老们又开始一起忙碌着安排各项事宜。
李承平亲自监督村学的修缮工作,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
陈夫子很是欣慰,抚着胡须,拉着李承平絮叨。
要想富,先修路。
村里的道路也在他的倡议下,得到了铺设和修整,村民们出行更加方便。
外面的货郎也好进出,买粮油酱醋也方便些。
要让村里的小孩子体会到打酱油的感觉。
官府派来的工匠们也开始营建解元匾和举人牌坊。
李承平每日都要去村口查看进度,和工匠们讨论设计方案,确保牌坊的建造的气派。
这个李承平不是要求的,而是乡亲们众望所归。
在他们的想法里,建造举人牌坊就是用来显摆的,往后过年串门子,大家都知道一河村出了个举人,高低得高看村里人一眼。
李承平听了这个理由是哭笑不得,反正没坏处,就按乡亲们的想法来。
赶上秋收交赋税,村民早晚都进进出出,一个个的指指点点,还有人专门找过来给李承平提意见,当真是让人头大。
在这个过程中,李承平结识了不少能工巧匠,他们的技艺让他大开眼界。
李承平虚心向他们请教,学到了不少建筑和雕刻的知识。
就像当初赵琳对他说的那样,考中进士并不能说明什么,要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