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文弱”“孤单”无疑是贴在赴京赶考士子身上的标签。
这完全符合,古代劫匪的劫掠三要素,好下手还没危险。
可让李承平不解的是,为什么基本上没听说有劫匪抢书生?
柳安见李承平如此执着,不再卖关子,如实说道:“其实,这些土匪之所以不抢赶考举子,原因有三。”
他伸出三根手指,逐一解释道:“第一,赶考举子身上的钱财确实不少,但他们的行程和身份都被详细记录在册,这便是勘验行踪。”
“每一关卡都会有差役核查文书,若是有人失踪或者被害,官府必定会追查到底。”
“土匪们可不想因为抢了几个书生而惹上大麻烦。”
李承平点点头,表示理解。
寻常百姓的行踪,官府自然不会重视,可举人则不同,基本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而且赴京举子都是要在当地府衙记录身份的,一旦确定参加明年春闱,名录议定后,就会被上报到朝廷。
礼部眼看报考士子未按时抵达,必然心生疑虑,随后查验行踪,人大致在哪里消失,基本上都能摸查出来。
未来的国之栋梁在自己的地界上消失了,加之朝廷敦促处理,当地主官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缉拿要犯身上。
并且当地主官一定会按大案处理,举子举子那可是朝廷记录在册的储备官吏。
天杀的匪徒连这等有身份的人都敢劫杀,放任不管,不加以威慑,是不是那天自己都要身首异处,而无人追查。
就是这种心理,导致负责此案的官员甚为重视。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古代的匪徒大多是不会流窜的。
还是前面那个原因,里甲制度的存在大大限制了这些匪徒的活动范围。
与其被人举报,悄无声息的让官府抓走,还不如老老实实在自己熟悉的地域活动。
“第二,”柳安继续说道,“赶考举子多是有家世背景的,即使他们本身不显赫,但家中亲友多半有些势力。”
“土匪若是动了他们,很可能会招来报复,得不偿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柳安压低声音,神秘地说道,“官府对于读书人有特殊的保护令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