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破题

乡试第一场接连考三日两夜,共九道题。

题量很大,主要出于墨义和帖经上,尽管是送分题,但耗费的时间却是最多的。

黄昏时,会有文吏发放蜡烛一支,燃尽后,即便没作答完,也只能停笔等到明日。

时间安排合理些,考生都能在限定时辰内作答完。

抄写题目后,李承平翻看起题型分布,试题由几位主考商议后定下,靠什么看几人想法。

不过必考题目是一个不缺,经义永远是大头,四书、五经题各三道,其次就是律法。

大略看过题目后,李承平沉思起第一题来。

墨义和帖经它准备留到明日,还是将难题啃下来再说,其余可以先放放。

第一题,出自《尚书·皋陶谟》,“都!在知人,在安民。”

一句话很简短,考生需要在脑海中搜索出处意思。

大意是“了解人,安定民众。”

关于皋陶谟篇,李承平熟记于心,刚拿到手上就记起全篇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皋陶谟和大禹的一番对话,知晓大意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道题就算是作完。

将大禹的回话联系其中,李承平心中大概有了一个解题轮廓。

大禹回道:”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回话意思是说,大禹觉得做到皋陶谟的一句话很难,他觉得连帝舜也难以做到。

并说道能做到明智和受人爱戴,那么就不用担心驩兜,不必将人流放到三苗,也不必畏惧巧言令色的人。

这篇文章总的来说,就是皋陶谟提出了部落联盟话事人的为人标准,大禹允以反驳的对话。

皋陶谟相传是舜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

与大禹的对话是在舜与大臣讨论部落联盟大事时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