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下仍需磨砺,用心学习,日后的大乾文坛必有你一席之地。”
洛南山对李承平的评价极高,以至于连柳安都感到震惊。
李承平本人也是一脸茫然,心中暗自思忖,这难道是穿越者的特殊待遇,无论身处何地,总有权威人士对其寄予厚望。
洛南山将文章递还给李承平,并轻声给予了一些指导。
李承平恭敬地鞠了一躬,表示感谢。洛南山微笑着回应:“无需谢我,相遇即是缘,我们之间的缘分源自你的师父,你应感谢他。”
赵琳半倚着,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似乎在等待李承平的感谢。
在给予李承平指导后,洛南山也对柳安进行了指点。
下山时,两人都感到满意,尽管洛南山的讲学仅持续了几个时辰,但他的寥寥数语却精准地指出了他们文章的不足。
赵琳没有选择乘坐轿子,而是与两人一同步行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呀!”
瞧见李承平在瞅自己,赵琳杵着棍子,立马就想抬起来,把棍子甩他屁股上。
赵琳嘴角一撇,笑道:“你小子什么眼神,为师可是陪你走过了这最难的一段路。”
勒紧了书箱的背绳,李承平不答话。
三人原想着再留一日,因洛南山后续不会在讲道。
三人只得回了西安城。
上任陕西学政的文章被他琢磨了数遍,多少摸索到了写这些文章的技巧。
他的书箱里装满了笔记,计划回到书院后进一步消化。
柳安也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打算。
原本计划再留一天,但得知洛南山将不再讲学,三人便决定返回西安城。
尽管洛南山未再授课,他的点评仍让李承平深思良久。
他阅读了许多关于礼法的文章,但亲耳听大儒讲解还是第一次,这种体验与阅读文章截然不同,使他对礼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承平感到自己学有所成,便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阅读文章中,特别是前任陕西学政的文章,他反复琢磨,逐渐掌握了撰写这类文章的技巧。
至于洛南山点拨的那篇文章,自洛南归来后,李承平每日都会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