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肆,李轩双目无神,他是真的对这些经史子集不感兴趣。
若是能看进去书,他直接走文官举业多好,哪里还会对武学有想法。
“承平,你不是才刚刚启蒙,怎么会对这这么难闻的地方感兴趣。”李轩看到堂弟一进书肆就两眼放光,有点难以相信。
李承平笑笑没说话,书肆中满是油墨味,陈旧的书籍更是散发着霉味,但抵不住李承平再次见到这么多书的惊喜。
进入书肆,这家书肆叫做渭水书肆,渭水镇上的商铺多有借用渭水噱头的意思,当初李振礼开酒肆时,就有想过冠以渭水酒肆的名字。
但终究晚了一步,别人又不傻,早早就拿到了这个所谓的商标,生意看起来确实更好,渭水酒肆在整个渭水镇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尽管镇子仅有三家酒肆。
书肆内满满当当站满了人,里面面积是不小,可架不住人太多,哪怕现在是冬季,进入其中依然感觉到燥热难耐。
而且李承平要收回刚才的话,书肆中确实难闻的很,书墨味道夹杂着读者的汗味、脚臭味真的太过熏人。
没工夫在乎味道,李承平瞧着各类书籍的价钱。
定睛一看,属实让他惊呆,明白读书是烧钱烧的没边的一条道路,可没想到会这么离谱。
就拿他学过的启蒙读物来看,《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没有一本是价钱低于一百文的,四书五经更是让他没力气睁眼看,不带名家注释的,《论语》还稍好些,只要五百文,其他什么《大学》、《中庸》则更加离谱,竟然直接要到了六百文。
李承平很是不解,“大伯,为何《论语》一本足足一万五千余字卖的却比四千字的《中庸》便宜。”
“因为《论语》是书肆中供给士子抄写最多,刊印最多的,所以不可用字数来衡量书籍的价值。”
接着,李振礼叙说着经史子集的区别。
“真的贵呀!”李承平很难受,他不知道这些书拢共要花多少钱,二叔带的钱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