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次调整,自己的亲信,投靠自己的部分官员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提拔。
张伟在和自己的首席幕僚周师爷及房内参谋关琳商量之后,拿出了一份长长的官员调整名单。
当然,张伟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只是副相之一。
这朝中人事的最高决策权,肯定是大昌帝和首相谷少海的。
即使大昌帝现在比较懒政,但是对二品以上朝廷大员的任免还是比较重视的。
顶级的文武官员调动,想要通过非得征求大昌帝的同意不可。
其他中高层人事安排,一般也是以首相谷少海的意见为主。
副相郭义正和张伟的意见只能做一般的参考。
张伟给出的这份名单是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地位和实际需求的。
张伟的名单中,首先考虑的是朝廷的中枢衙门。
吏部衙门是阁老洪涛的地盘。
自己能安排进一个关键的考功司郎中王阳,已经达成了初步的目标。
这次调整,再安排一个亲信李宁国去担任文选司的员外郎就差不多了。
礼部衙门比较复杂,自己是从礼部尚书升上来的,现任的礼部尚书刘于桂也是内阁成员。
所以张伟和刘于桂两人对礼部的影响都比较大。
这次调整中,张伟主要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老下属于洋从礼部右侍郎,提拔为礼部左侍郎。
于洋的升迁,加上自己在礼部多年的耕耘,可以确保自己在礼部的优势。
兵部衙门是郭义正的传统地盘,虽然张伟的准盟友左定宇任兵部左侍郎,但是在兵部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所以张伟只能安插自己的学生进兵部去担任员外郎和主事级别的中层官员,作为自己在这个衙门的耳目。
接下来的刑部衙门张伟还算有点资源,毕竟他曾经在刑部任职七年。
在张伟担任阁老之后,大批刑部的官员打着老下属老同事的名义投靠在张伟名下。
所以张伟虽然掌控不了刑部的高层,但是对中下层还是相当的影响力。
自己老部下赵康年的侄子赵磊也被安排进了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