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做好,得像VMware那样花很大精力,人家效果是真的好。”
“你看下待采购硬件清单,GPU都是NVIDIA的,估计是囤的卡。”
“他们要的是AI训练、推理场景,对接MIG实现就好了。”
“DRS这个,竞品也做不好的。”
“做了客户也不敢用!”
“无非是有和没有、应标而已嘛。”
“做个简化版的不难。”
“……”
她算得很仔细,只有确实是硬活、没法投机取巧的功能,留了充足研发时间,其他都按最小实现原则评估。
整体算下来,加上设计、测试,仍旧需要430人天,
超融合团队只有3个研发。
加王霁,算4个。
15天都加班的话,只有60人天。
有些岗位,人家未必肯加班配合。
胡嘉怡很后悔:“老大,我以后把招聘门槛再放低点,之前总想招学校好的,错过了几个蛮聪明的小孩……”
超融合产研3人组都是985毕业,她想打造精英团队,就加了要求。
导致进度很慢。
毕竟精英优先考虑大厂。
这类招人方式,其实很偷懒。
多数人认为高考是道槛,这道槛已经筛选出不同档次的人才,清北、985、211、一本、二本……等等。
招聘时先过一遍,用高考已经筛出的结果,节省自己评估的时间。
结果其实也只是个概率活。
一样会招到不合格的、
一样会错过优秀的。
这种方式,错就错在把体制的成功,当做个人的成功。
高考是一种应试体制,它能成功筛出许多逻辑强的、会做题的。
不代表这个人工作能力也强,步入社会、从事工作后,需要更全面的能力,远比考试要求的多,比如……
视野和持续学习能力、
闯劲和把握机遇能力、
敬业和上进心、
意志和自信心、
等等。
不能否认名校毕业生容易出人才,尤其是工程师岗位。
因为这个职业需要逻辑性,而为了应付考试,也需要很好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