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5年,司马光被启用为相,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苏轼的仕途走到了顶峰。
可是,苏轼看到元佑党拼命压制新党,并且尽废新法后,内心颇不以为然,他正直的性格让他认为,元佑党和新党不过是一丘之貉,苏轼失望之余,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元佑党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元佑党,因而再度请求外调。
公元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西湖苏公堤就是此时修筑的。
苏轼在杭州过了三年比较惬意的日子,后来辗转颖州、扬州、定州。英州。公元1094年,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在惠州三年,淡然处之,
公元1097年,苏轼再贬为琼州别驾,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南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海南儋州)。
徽宗立,移廉州,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
苏轼和苏辙都是跟从父亲学作文,天赋异禀的成份更大,苏轼曾经道:“作文如行云流水,并无定制,应该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苏轼文体不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宋史称“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世人称之为“苏门四学士”,但苏轼本人以朋友身份对待他们,从未以师自居。
苏轼的着作很多,不一一列举。宋高宗十分欣赏苏轼的文章,将他的文集放左右,终日研读,不知疲倦,称他为文章宗师,亲自为他的文集做赞文,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佐料:有关苏轼的典故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智囊.卷七》载:
苏轼知扬州时,有天晚上,梦在山林间,见一老虎来咬他,苏轼正惊恐时,一位身穿紫袍、头戴黄冠的人,用衣袖保护苏轼,同时大声喝斥老虎,老虎离开了。
天亮后,有位道士来拜访苏轼道:“昨晚没有受到惊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