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乌台案

审讯中,李定等人搜肠刮肚、翻箱倒柜、将苏轼的诗文审查了一个通遍,但凡有点嫌疑的,都摘录出来作为讽刺朝廷、嘲弄新法的证据,舒亶甚至指使御史摘录苏轼的诗句“世间唯有蛰龙知”,认为“龙”字是皇帝专用,苏轼用“蛰龙”是讽刺神宗。这样的举动连新法派的重臣章惇都看不下去了。

他愤怒地道:“自古以来称号中带'龙'很多,诸葛亮还绰号“卧龙”呢?难道他也是讽刺皇帝,真是舒亶吐了口唾沫,你们还将它当饭吃啊!”

在汉朝时,御史台办公的场所有许多柏树,栖息着数千乌鸦,人们便将御史台称为“乌台”。苏轼的案件主要由御史台操办,事后人们称这件冤案为“乌台诗案”。

最后李定他们将苏轼定罪判决,处以极刑,并列举了四项理由。

好在苏轼声望极大,朝中多人为苏轼求情,宰相吴充直言道:“陛下效法尧舜,以前曹操如此猜忌,犹容祢衡,陛下何不能容一苏轼?”

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对赵顼道:“前昔仁宗皇帝试策贤良回来,非常喜悦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就是指苏轼、苏辙兄弟!现在皇帝能杀他么?”

王安礼从容对赵祯道:“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治罪他人,如果杀了苏轼,恐怕后世议论陛下不能容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隐居在江陵的王安石,特意派人送信给赵顼:“圣朝不宜诛名士。”虽然苏轼反对新法,但王安石的胸怀值得后世称道,什么叫宰相度量?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救,十二月二十九日,赵顼下诏,贬谪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了结。

雅士无罪,才华有罪。苏轼虽然没罪,但却被一些奸佞之臣故意陷害,好在赵顼不是昏君,王安石也是胸怀坦荡的贤士,这才让苏轼保住了性命,苏轼以后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寒食帖》等名作才能流传千古。

佐料:苏轼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论文,“浑涵光芒,雄视百代”;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雄健,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着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用墨丰腴,率意天真,是“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萧散简远”,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不愧“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其实,神宗赵顼是很看重苏轼的。“乌台诗案”后不久,赵顼几次想提拔苏轼,只不过宰相们不同意,赵顼也没有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