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曾入宫奏对,又请皇帝传诏不追究杨崇勋的罪责。王曾的意见一夜之间反转,赵祯被王曾彻地搞迷糊了。
王曾解释道:“杨崇勋一武夫耳,不知朝廷礼仪。臣所以弹劾他,是作为宰臣整顿朝廷法纪王纲;陛下宽释他,是作为人君宣示朝廷恩德。如此一来,则仁爱归于君主,政令施于臣下!”
王曾说的其实是帝王心术,赵祯聪明睿智,立即恍然大悟。
公元1026年六月,开封大雨,河水暴涨,京城内低地水深数尺,许多房屋毁坏,也有居民溺死,致使人心惶惶。好不容易渡过难关,第二年六月,京师附近又大旱,田园枯焦,瘟疫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枢密副使晏殊上疏,提出张耆不能担任枢密使,指责朝廷任用重臣错误,所以惹得天怒人怨,异象横生!
刘娥入宫前,曾经被真宗放在张耆家雪藏了十多年,张耆眼光长远,像服侍亲娘一样对待刘娥,刘娥对张耆十分感激,现在大权在握,难免授予张耆高官作为最好的报答。
几天后,晏殊被罢免枢密副使的职位,改为知宣州,几个月后改为知应天府。罢免的原因很简单,晏殊揍人了。
晏殊作为朝廷重臣,一介书生,怎么会糊涂到动手打人?打的又是谁?原来,晏殊上疏指责张耆的第二天,随驾幸“玉清昭应宫”,他的侍从带着他的笏板没有跟上,晏殊暴跳如雷,拿起笏板劈脸打过去,侍从和笏板亲密接触后,被打掉两颗大门牙,堂堂朝廷大员动手打人,说不过去啊!于是御史弹劾,晏殊降职。
晏殊此举,显然是有意而为之,里面具有很大的政治学问。
晏殊上疏并非不识时务,而是代表士大夫们说话。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作为朝中正直、忠心于赵家江山的重臣,时刻得警醒刘娥,江山姓赵不姓刘,你只是负责看守,不能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