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接到契丹国书,再次开始动摇!左思右想,想到了朝廷老宰相毕士安,毕士安因为年老得病,在家卧床养病。
赵恒亲自登毕士安府第,一来探望老宰相的病情,二来征询毕士安对议和的看法。
毕士安听完赵恒口谕,沉思良久,答道:“契丹议和,可以相信!陛下应当加以笼络,不能断绝议和的退路。”
赵恒内心喜悦,口里却强撑着面子道:“辽寇强悍,恐怕不是真心议和!”
毕士安分析道:“臣曾经问过契丹投降的军士,他们对臣说,尽管辽军深入我国内地,但是屡屡受到我大宋军民的打击,很不顺利,早就想撤退,只是耻于没有撤退名义。他们也怕有人乘虚捣毁自己老巢啊!议和之请,不是妄言!加上王继忠家属在我大宋,王继忠能不顾后果欺骗陛下吗?”
赵恒大喜,亲自回书王继忠,同意在一定条件下与契丹议和。同时命枢密院甄选“议和”人员出使契丹。
枢密院推荐曹利用,曹利用此时官职轻微。赵恒道:“这是军国大事,不能轻易用人。”可是第二天,枢密使王继英又推荐曹利用。
赵恒没辙了,这事又不能让寇准参与。只得授予曹利用“合门祗候、崇仪副使”的官职,让他捧国书到契丹军营议和。
曹利用飞驰到契丹军中,耶律隆绪母亲萧太后亲自在车驾上接见他。车轭上放置一块横板,板上摆放着餐具。
萧太后请曹利用一同饮食,而随从官吏则分两排陪坐。
吃完后,双方开始谈判,萧太后提出要大宋割让关南地区(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地区,在河北高阳县,为宋辽的边界,军事重镇)给辽国,辽国答应退兵,双方睦邻友好,曹利用明确地表示拒绝。
双方第一次谈判,就这样很快谈崩了,曹利用只得打道回府。
寇准听闻赵恒派使议和,心中十分不爽,恰好曹利用无功而返,寇准抓住时机,再劝赵恒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