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投后周(下)

柴荣抬起混浊的双眼,问内侍:“哪里来的?”

内侍小心翼翼的回答:“御厨在回军途中井边打水时拣到的!”

柴荣闭目沉思片刻后,命令内侍:“严密封锁消息!”

回到开封,柴荣的病不见好转,反而快速恶化。柴荣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立即着手进行后事安排。

由于那块木牌时时刻刻在眼前晃荡,柴荣想到自己的儿子才七岁,想到前朝各代的皇权更替,便毫不豫犹的解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官职,换上了自己认为忠心耿耿的赵匡胤。

同时加封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检校”相当于现在“名誉”的意思),赵匡胤如愿以偿成了后周军队的最高统帅。

公元959年六月,柴荣封儿子柴宗训为梁王,六月十九日,柴荣去世,遗诏柴宗训即位。

七岁的柴宗训做了皇帝,但后周天下谁来做主?

柴荣遗诏没有指明辅政大臣,太后符氏也不是柴宗训的亲妈,而且是在柴荣临死之前才被册封的,地位并不稳固。

孤儿寡母表面上充当了后周王朝之主,实际最高权力出现了真空。此时,只要稍微有政治常识的人就知道,谁全面掌握了军权,谁就最有发言权。

掌握军队最高权力的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柴宗训即位后,又改封赵匡胤归德军节度使兼殿前都点检,加封检校太尉。

赵匡胤的政治才能可不止一点点!因为他知道,他的殿前都点检也是刚坐上去不久的,怎么巩固?一,他必须倚仗自己在军中享有崇高威信的优势;二,他必须依靠他的铁哥们!三,他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才能。

于是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禁军的高级将领出现了眼花缭乱的变化。

殿前副都点检由慕容延钊担任,这是赵匡胤的老相识,赵匡胤对待他像对待兄长一样,关系非比寻常,踏实!

石守信,从高平之战就和赵匡胤并肩作战,征淮南,他是先锋,攻涡口、下六合、克扬州,他和赵匡胤如影随形,他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放心!

王审琦,也是十兄弟之一,在血与火当中更加锤炼了革命感情,被升迁殿前都虞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