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村,每日都在忙着秋收,这是关乎一家老小生计的大事。
晨曦微露,公鸡还未打鸣,村民们便已在朦朦胧胧的天色中起身。男人们身着粗布麻衣,头戴斗笠,扛着老旧却依旧锋利的镰刀,迈向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女人们则用头巾包起头发,背着竹篓,匆匆跟在男人身后。
田间,秋风拂过,稻穗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壮实的男人们弯下腰,古铜色的臂膀挥舞着镰刀,动作娴熟而有力,割稻的“唰唰”声此起彼伏。女人们手脚麻利地将割下的稻穗一把把捆好,额头上的汗珠在晨光中晶莹闪烁。
村里德高望重的杨老爷子,虽已头发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他穿梭在田间,不时停下脚步,指点着年轻后生们收割的技巧:“娃子们,这割稻可得讲究个巧劲儿,莫要蛮干,不然累坏了身子,往后的日子可不好过哟。”后生们连连点头,手中的动作更加稳当。
田边的打谷场上,老牛拉着沉重的石碾,慢悠悠地转着圈,将谷穗碾压脱粒。孩童们在一旁兴奋地奔跑着,驱赶着偷吃谷粒的麻雀。妇人们围坐在一起,用手中的连枷拍打谷穗,嘴里还哼着古老的歌谣,那歌声在秋风中飘荡,为这繁忙的劳作增添了几分温馨。
日头渐渐西斜,天边泛起绚丽的晚霞。村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扛着满满的收获,在暮霭中缓缓归家。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今年的收成,盘算着能给家里添些什么物件,能让日子过得更宽裕些。
当夜幕降临,整个村庄陷入宁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和秋虫的鸣叫。村民们在简陋的土屋里,伴着一天的辛劳进入梦乡,嘴角还挂着满足的微笑,期待着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家村的秋收也渐近尾声。
田间的稻谷已被收割得差不多,只剩下零星的几块还未完成。村民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丰收后的满足。
曹逸一大家人围坐在自家谷仓旁,目光中满是欣喜,纷纷谈论起来。
“逸儿啊,今年这育秧法可真好,收成多多啦!”大爷的脸上笑开了花,粗糙的大手拍了拍曹逸的肩膀。
曹逸谦逊地笑了笑,说道:“大爷,这也是您操作得当,我不过是出了个小主意。”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咱家在镇上还有产业,照这样下去,日子肯定是越来越好了。”曹逸的父亲欣慰地说道。
“是啊,今年粮食丰收,镇上的产业生意也红火,真是双喜临门。”曹逸的母亲在一旁插话道。
“咱们可不能骄傲自满,还得继续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曹逸的祖父一脸严肃地提醒着大家。
“那是自然,咱们得趁着这好势头,多想想新的法子,让家族更加兴旺。”曹逸目光坚定,心中已经开始谋划着下一步的计划。
在村里的银杏树下,一群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闲谈。
“今年谁的地收成最好哟?”一位身着粗布麻衣、满脸皱纹的老者,手持拐杖,缓缓问道。
“那还用说,定是曹逸他家!”一个年轻的后生,放下手中的锄头,高声说道,“听闻他家今年用了新奇的育秧法,那粮食的收成,简直多得吓人,仓房都快装不下咯!”
“可不是嘛!”一位身着补丁衣衫的大婶接话道,“我前几日路过他家田头,那稻穗颗颗饱满,沉甸甸地都快把稻杆压弯喽,金晃晃的一片,着实让人眼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