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中,易归时常会站在宫殿的高台上,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思考着越国的未来。他知道,无论是平定国内的叛乱,还是应对来自鲁国的威胁,都将是一场艰难的挑战。但他作为越国的国君,肩负着国家和百姓的期望,他必须带领越国走向繁荣和强大。
“越国的命运,掌握在朕的手中。朕定要让越国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强大的国家,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易归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越国未来的辉煌。
而在越国的边境线上,鲁国的军队也在频繁调动。鲁国的国君密切关注着越国的局势,他看到易归在国内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部署,心中感到了一丝不安。他知道,越国正在逐渐强大起来,这对鲁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越国的易归,果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的这些举措,无疑是在为与我国的战争做准备。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必须采取行动。”鲁国国君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
鲁国的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主张立即对越国发动进攻,趁着越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先发制人;有的则认为应该先加强鲁国自身的实力,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鲁国国君最终决定,一方面加强鲁国的军事力量,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越国,进行外交试探,了解越国的真实意图和实力。
于是,鲁国的使者带着国书,来到了越国的京城。易归在宫殿中接见了鲁国的使者。使者恭敬地呈上国书,易归打开国书,仔细阅读起来。国书中表面上表达了鲁国对越国的友好和问候,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试探和威胁的意味。
易归面无表情地读完鲁国国书心中的怒火如汹涌的暗流,在平静的湖面下翻涌。鲁国,这个世仇之国,多年来的恩怨情仇在这一刻被国书的每一个字重新勾起。尽管脸上不动声色,可握着国书的手却微微收紧,指节泛白,泄露了他内心的愤懑。
“贵国国君这问候,倒是别具深意。”易归将国书缓缓放在案几上,声音低沉而平静,听不出一丝情绪,“回去告诉你们国君,越国向来以和为贵,但也绝不怕任何挑衅。”
鲁国使者恭敬地低下头,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谦卑,“陛下明鉴,我国国君对越国的诚意,皆在这国书中。此次派遣臣前来,也是希望能增进两国的交流与了解,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易归冷笑一声,“交流与了解?鲁国频繁调动军队,这便是你们增进了解的方式?”使者微微一怔,旋即镇定地回答:“边境局势复杂,军队调动不过是常规操练,还望陛下勿要误会。”
易归没有再理会使者,目光望向宫殿外的天空,思绪飘回到多年前,越国祖训“灭掉鲁国”那铿锵有力的誓言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如今鲁国主动派来使者试探,背后定有深意。他深知,此刻的越国,国内叛乱未平,江南战场与易安王的对峙正胶着,实在不宜再与鲁国轻易开启战端。
“你先退下吧,待朕看过国书,自会给鲁国国君答复。”易归挥了挥手,使者行礼后,缓缓退下。
待使者离开,易归唤来贴身太监,“去,传宰府魏征与兵部尚书窦章即刻进宫,朕有要事相商。”太监领命匆匆而去。
不多时,宰府魏征与兵部尚书窦章匆匆赶来。两人行过礼后,易归将鲁国国书递给他们,“二位爱卿,看看这鲁国的来意。”
魏征接过国书,与窦章一同仔细阅读。看完后,魏征微微皱眉,“陛下,鲁国此举,看似友好,实则试探。如今我国江南战事未平,他们怕是想趁火打劫。”
窦章也点头道:“臣赞同丞相所言。鲁国军队在边境频繁调动,绝非简单的操练。若我们此时应对不当,恐腹背受敌。”
易归靠在龙椅上,闭目沉思片刻,“朕何尝不知。但如今国内局势微妙,江南战场又不能松懈。与鲁国贸然开战,对我们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