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边企业合作,开展企业团建式的参赛活动。向企业宣传活动对提升企业文化内涵、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作用,鼓励企业组织员工报名参加。可以设置企业团体奖项,对表现优秀的企业团队进行表彰,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些特殊福利,如团购民宿住宿优惠、企业专属的活动纪念品等。”

“此外,优化活动报名流程,确保报名过程简洁便捷。简化报名表格,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填写,同时提供多种报名方式,如线上报名平台、电话报名、现场报名等,方便不同需求的游客报名。在宣传内容上,突出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强调参与活动能带来的独特体验,吸引更多人参与。”

谭侨说道:“好的,易鑫。我马上跟周边学校和企业联系,优化报名流程,加大宣传力度。对了,大院活动结束后,总结会上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大院居民对四合院文化传承的参与度时,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资金投入问题,您觉得资金来源可以有哪些渠道呢?”

易鑫说道:“资金来源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首先,我们可以向相关政府部门申请文化传承专项资金。政府一直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四合院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专项资金的支持范畴。准备详细的项目计划书,阐述四合院文化传承项目的目标、实施计划、预期效果以及资金预算等内容,向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提交申请。”

“其次,寻求企业赞助。许多企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意支持文化公益事业。与当地的房地产企业、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等进行沟通,向他们介绍四合院文化传承项目对提升企业形象、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意义。可以为赞助企业提供一些回报,比如在园区内设置企业宣传标识、在活动宣传资料上展示企业 logo、为企业提供民宿文化展示区的广告位等,吸引企业投入资金。”

“再者,设立众筹项目。利用互联网众筹平台,发起四合院文化传承众筹项目。详细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和用途,展示四合院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吸引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支持。设置不同档次的众筹回报,如捐赠一定金额可获得限量版文创产品、民宿体验券、参与文化活动的优先资格等,鼓励更多人参与众筹。”

“另外,从园区自身的运营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四合院文化传承。随着园区知名度的提升和运营效益的增长,合理分配一定比例的收益投入到文化传承工作中,确保项目的持续推进。同时,通过举办一些高附加值的文化活动,如高端文化讲座、私人定制文化体验之旅等,增加园区的收入,为四合院文化传承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谭侨说道:“好的,易鑫。我对资金来源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对了,线上教育平台学员实地考察学习活动结束后,学员们反馈希望能建立一个长期的四合院文化学习交流平台,方便他们后续继续学习和交流,您觉得可以怎么搭建这个平台呢?”

易鑫说道:“搭建这样一个长期的四合院文化学习交流平台,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入手。线上方面,开发专门的四合院文化学习交流 APP 或者利用现有的社交平台创建专属社群。在 APP 或社群中,定期发布四合院文化的知识内容,包括文章、图片、视频等,涵盖四合院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传统习俗、美食文化等各个方面。邀请文化专家、学者入驻平台,开设在线课程、讲座,解答学员们的疑问。”

小主,

“设置互动交流板块,如论坛、问答专区等,方便学员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四合院文化元素,也可以针对一些四合院文化话题展开讨论。还可以组织线上文化活动,比如线上四合院文化知识竞赛、创意设计比赛等,激发学员们的参与热情。为了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设置积分系统,学员通过发布优质内容、参与讨论、参加活动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文创产品、线下活动参与资格等奖励。”

“线下方面,定期举办四合院文化主题沙龙活动。选择在园区内或者与周边的文化场馆合作,确定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时间。沙龙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主题分享会,邀请学员、专家或四合院文化爱好者分享自己与四合院文化的故事、研究成果等;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技艺实践、四合院美食制作等;实地考察活动,组织学员参观不同类型的四合院建筑,深入了解四合院文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

“建立四合院文化学习交流档案,记录学员们的学习历程、参与活动情况等。对于积极参与平台活动、为四合院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学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学员参与到长期的学习交流中来,共同推动四合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谭侨说道:“好的,易鑫。我觉得这个平台搭建方案很完善,能很好地满足学员们的需求。对了,文创产品专项小组举办寻亲主题文创产品品鉴会和线下签售活动时,担心现场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如人员拥挤、设备故障等,您觉得应该如何制定应急预案呢?”

易鑫说道:“针对寻亲主题文创产品品鉴会和线下签售活动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我们要制定详细且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对于人员拥挤问题,在活动现场入口和各个区域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引导嘉宾有序参观和体验。安排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负责现场秩序维护,在人员容易聚集的区域,如产品展示区、互动体验区、签售台等,增派专人进行疏导。”

“提前预估活动现场的人流量,根据场地容量设置合理的进入人数限制。当现场人数接近或达到限制人数时,在入口处设置排队等候区域,并安排工作人员向排队嘉宾说明情况,提供活动资料供他们在等候时阅读,缓解他们的等待焦虑。同时,通过广播系统及时向现场嘉宾通报活动进展和人流情况,引导嘉宾合理安排参观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