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年)秋,当唐朝河南道招慰使夏侯端在河南九死一生突破王世充旧部围堵、辗转千里回归长安之际,另一位唐廷使者郎楚之正悄然深入山东地区。
这位出身河间士族的文臣,早年以"清介有守"着称于乡里,隋末大乱中坚守气节,拒绝依附任何割据势力。唐朝建立后,李渊为收拢山东豪族人心,特命郎楚之以"宣慰大使"身份东行,名义上是安抚战后百姓,实则肩负着联络山东士族、瓦解窦建德后方根基的战略任务。
此时的山东地区正笼罩在窦建德夏政权的掌控之下。窦建德虽出身草莽,却在河北经营数年,其"每获士人,必加恩遇"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地方豪强归附。
当郎楚之乔装穿越黄河进入窦氏控制区时,这位以"善言辞、通经史"闻名的使者,很快在齐郡(今济南)展开活动。他频繁出入世家大族的庄园,以恢复汉官威仪、重建礼乐秩序为号召,试图唤醒山东士人对李唐正统的认同。
然而在武德二年十一月,窦建德部将刘黑闼率军扫荡齐州时,郎楚之的行踪被叛徒告发,最终在历城郊外的驿站遭围捕。
面对这位身份特殊的唐使,窦建德展现出政治家的气度。据《旧唐书·窦建德传》记载,他将郎楚之安置在乐寿城(今河北献县)馆驿,"日给酒馔,月致束帛",甚至允许其与河北名士交往。
窦建德帐下谋士宋正本曾建议"以楚之质于唐",但被建德以"杀义士,天下所疾"为由拒绝。郎楚之在囚禁期间始终保持气节,每逢窦军将领前来劝降,必正色曰:"吾受命天子,岂能屈膝田横之客?"
他的这种态度反而赢得了窦建德和其部属们的敬重。历经半年对峙,武德三年(620年)春,窦建德为集中兵力对抗西进的李世民大军,最终选择释放郎楚之。临行前,这位草莽英雄特意赠予良马、绢帛,并托其转告李渊:"夏王无意与唐争天下,惟愿保境安民。"
郎楚之穿越烽火返回长安后,虽因"未能全功"未获显擢,但其在山东的潜伏经历,为后来李世民平定窦夏政权提供了重要情报。
他的这段传奇经历,成为隋末唐初士人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一个缩影,虽未载入正史列传,却在《资治通鉴》及唐代笔记中留下雪泥鸿爪。
唐武德初年,随着李渊在长安称帝,一场以"抚慰"为名的政治攻势悄然展开。当李世民率玄甲军纵横疆场之时,另一支由文臣构成的特殊使团正穿越战火,执行着"宣威怀远"的战略使命。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甫定关中,便"分遣抚慰使于四方",其范围北抵代北突厥边塞,南达岭南瘴疠之地,东至窦建德控制的河北,西及梁师都割据的朔方。这些使者多选自关陇贵戚与山东士族,除郎楚之之外,如皇甫无逸出镇巴蜀,郑元璹经略河东,李袭誉安抚岭南,各携"诏书、旌节、官告"三件象征正统的宝物,展开了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征服。
抚慰使的使命远非简单宣慰。在代北前线,太常卿郑元璹持节深入突厥牙帐,以"子女玉帛"为饵,说服始毕可汗暂缓南下,为唐军赢得平定薛举的关键时机;在剑南道,黄门侍郎皇甫无逸借"存问疾苦"之名,实则清查前隋遗留的仓储兵器,仅成都武库便起获强弩三千张,悉数沿长江转运至关中。最具战略价值的当属山东地区,此处既是窦建德、徐圆朗等割据势力的腹心,又是北魏以来士族门阀的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