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李纲辞官,彰显“士者如琴”

在舆论与法统层面,双方的斗争同样尖锐。李建成以嫡长子身份强调传统继承制度,试图巩固其储君地位;而李世民则宣扬";功高者得天下";的理念,从而赢得新兴功臣集团的拥护。双方还各自培植御史台官员,利用弹劾手段打击对方。

这场权力之争最终愈演愈烈,李渊虽曾试图调解,但收效甚微。武德七年(624年)的杨文干事件更使矛盾公开化,李渊一度欲废太子改立李世民,虽因裴寂劝阻未果,但双方的冲突已不可调和,最终在武德九年(626年)爆发玄武门之变,彻底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

据史书记载,东宫的幕僚中允王珪、洗马魏征等人曾向太子李建成进言:";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

这番言论揭示了东宫集团对李世民军功的忌惮。

李纲敏锐察觉到这种危险的权力博弈,多次劝谏太子李建成道:";秦王(李世民)乃国家柱石,您们兄弟当如手足相扶。昔曹丕、曹植之争,终使曹魏衰微,此乃前车之鉴。";

但太子李建成在“败家子”弟弟齐王李元吉及部分东宫属官的怂恿下,与秦王的嫌隙日渐加深。史载唐朝太子李建成开始";私蓄长安恶少二千人为卫士";,并";阴募四方骁勇";,这些举动明显是在针对秦王李世民集团。

李纲看在眼里,已察觉太子";渐近宵小,疏远正人";,再次当庭劝谏道:";昔汉武帝因江充谗言酿成巫蛊之祸,隋文帝听信杨素谗言废黜太子勇,谗佞之害甚于刀兵。";

但李建成听后,表面";改容称善";,内地里仍然继续纵容齐王李元吉等人构陷秦王李世民。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最终导致李纲心灰意冷,于是,他在619年九月底首次向朝廷提出辞呈。

唐高祖李渊看到李纲要辞职,拍案怒斥道:";当年你在潘仁这等贼寇麾下任长史尚不觉羞耻,如今反而不愿做朕的尚书?更兼太子辅弼重任在肩,为何执意求去?";

高祖李渊所说的潘仁出身关中鄠县(今陕西户县),隋末大业年间(605-618年)借隋朝控制力衰弱之机,逐步发展为地方武装势力。其活动轨迹折射出隋末乱世中地方豪强的典型生存策略。

隋末大业十二年(616年),关中地区在隋炀帝暴政下陷入深重危机,史载";百姓困穷,财力俱竭";。作为京畿要冲的鄠县(今陕西户县),因赋税苛重成为反抗浪潮的焦点。在这场动荡中,潘仁势力的崛起颇具代表性。关于其身份,《资治通鉴》称之为";鄠县贼帅";,《册府元龟》却记载为";土豪潘仁";,现代学者辛德勇考证认为,此人实为利用乱世聚集";亡命数千人";的地方豪族,这种身份的双重性恰是隋末社会剧变的缩影。

潘仁以鄠县为根基,控制长安西南诸县,与西域胡商后裔何潘仁部形成军事呼应。其根据地司竹园";周回百里";,不仅是唐代重要竹材产地,更因易守难攻成为战略要地,《新唐书》记载";众至数万,据司竹园为壁";。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攻占鄠县县城时,其采取";杀隋官,开仓济民";策略,既打击隋廷统治又收揽民心。在与隋将屈突通的交战中,采取";依山为垒";的山地游击战术,令官军疲于应对。该部九月参与围攻长安战役时,已与李渊之女平阳公主的“娘子军”武装力量形成联合,这种军事合作预示了其日后归唐的必然选择。

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随着李渊集团入主关中,潘仁审时度势率三万部众归降,这一决策具有双重意义:既因控制长安西南门户的战略价值被李渊重视,又成为展示新兴政权包容性的政治象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归附后,其武装被整编为";渭北道行军";,潘仁本人受封正四品车骑将军虚职,实际兵权转交李渊堂弟李神通,这种";授爵释兵";的策略体现了唐初处置归附武装的常规手段。

据后世分析该部组织特征可见,潘仁势力的兵源以关中流民为主,混杂豪族私兵,战术上擅长";倏聚忽散";的山地游击,经济上依托司竹园竹林资源维持军需。虽具一定战斗力,但正如陈寅恪所指出的";但求自保,无问鼎之志";,缺乏明确政治纲领的局限性使其终究未能突破地域性武装的格局。

潘仁势力归唐后,迅速被边缘化,更折射出庶族武装在关陇贵族体系中的弱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