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年)秋八月,江陵宫阙的青铜灯树映照着辗转反侧的梁国政权首脑萧铣。
萧铣生于583年,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此时三十六岁。他自称是西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在罗川县(今湖南省湘阴县)起兵,自称梁王,改元鸣凤。次年,迁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势力逐渐扩大,拥有精兵40万,控制了长江中游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隋末割据势力之一。但在唐朝统一战争中,萧铣的梁政权面临着李唐政权的军事打击。
萧铣披着玄色貂裘,指尖划过舆图上蜿蜒如蛇的三峡水道,青铜酒盏在烛火下泛着幽光。忽闻城外戍楼传来梆子声,他猛然将酒盏砸向西陵峡方位,琥珀色的醽醁酒在羊皮舆图上晕开,恰似染血的江涛。
"宣杨道生!"随着内侍尖利的传唤,殿外甲声铿然。这位曾三日奔袭五百里平定董景珍叛乱的骁将,此刻跪在冰冷的青砖上,听见帝王压抑着兴奋的声音:"昔人谓'得蜀则得楚,得楚则天下定',卿观此图——"萧铣挥袖扫开案上《巴蜀形胜全图》,露出绘有赤甲的峡州城,"三日内拿下此城,朕许你剑履上殿!"
宫灯将二人的影子投在绘有《禹贡》九州的屏风上。杨道生凝视着舆图中标注"夷陵"的朱砂印记,那里是楚之西塞、巴蜀咽喉。
杨道生不禁赞叹道:"梁帝英明,夷陵者,荆州之门户,扼三峡之险,据江湖之会"。他明白梁王的战略意图,此战若成,大梁水师便可截断唐军自蜀东下的漕运,更可溯江直取渝州,将李唐的西南粮仓尽收囊中。
更深露重时,江陵水门悄然洞开。五千精锐乘着蒙冲斗舰顺流而下,舰首的拍杆在月色中犹如巨兽獠牙。萧铣独立望楼,望着江心渐远的帆影,忽想起月前缴获的《李靖平陈十策》。那个被困在归州的书生将领在策论中写道:"江陵之势在舟楫,舟楫之要在三峡",此刻青铜盏中的残酒泛起涟漪,恰似他胸中翻涌的棋局。
武德二年八月廿七丑时三刻,长江北岸的夷陵城头,值更戍卒忽然听见江雾中传来沉闷的棹歌。唐峡州刺史许绍疾步登城时,但见江面上蒙冲斗舰如黑蛟破浪,舰首拍杆林立,正是大梁水师特有的五牙战船制式。城堞间火把次第亮起,照见许绍霜鬓下的冷笑。
许绍道:"杨道生夤夜疾驰三百里,倒是深得兵法'出其不意'之要。"
许绍出身于江左的世家大族,家族在当地颇有威望和影响力。在隋朝时,他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他凭借家族的底蕴和自身的才能,在隋朝的官僚体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隋末天下大乱,许绍看到唐朝兴起是大势所趋,于是便率部归附了唐朝。他的归附对唐朝初期的稳定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唐朝对许绍的归附十分重视,给予了他相应的地位和待遇。他被封为谯国公等重要爵位。
许绍在任职地区官员后,积极推行唐朝的政策,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例如,他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一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地区逐渐恢复生机。在军事上,他凭借自己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才能,协助唐朝平定周边的叛乱势力,保卫了唐朝的边疆安全。比如在应对一些地方小股割据势力的侵扰时,他指挥军队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反击作战。
许绍之子许智仁等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在唐朝的政治、军事等领域有所作为。许家在唐初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家族,其家族成员在不同岗位上为唐朝的发展贡献力量。
许绍驻守的夷陵城素有"雉堞皆以峡江青石垒就,女墙高两丈有奇"之称,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当长江冲破夔门天险,在巫山群峰间奔涌七百里后,最终在夷陵舒展开碧玉般的江面。
这座被欧阳修誉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古城,恰似镶嵌在银链上的明珠,见证着华夏文明在峡江间的千年激荡。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夷陵建制始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这里曾发生改变战国格局的秦将白起拔郢之战,之后楚人"东北保于陈城,西迁于夷陵",在此重建宗庙。考古发现的望洲坪遗址中,战国楚墓出土的错金银铜樽与彩绘漆耳杯,无声诉说着当年流亡贵族的离殇。
两汉时期,夷陵作为南郡西界重镇,控扼着"西通巴蜀,东下荆扬"的黄金水道。1987年出土的东汉陶楼模型,三层阁楼配有望楼与弩机,印证了《后汉书》中"夷陵有军市,商旅辐辏"的记载。
三国烽烟中,这里更是上演了决定天下走势的夷陵之战,章武二年(222年),刘备连营七百里被陆逊火攻破之,烧红的峡江映照着蜀汉国运的转折。
唐宋以降,夷陵军事要塞的地位愈显重要。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轻舟、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的吟咏,都在此化作江涛的韵脚。至明代,夷陵卫城扩建为周长九里的石砌雄关,《徐霞客游记》详述其"雉堞连云,炮台锁江"之险。清光绪年间开辟的通商口岸,更让西洋钟楼与中式马头墙在江畔交织出独特的天际线。
小主,
今日漫步夷陵古城,仍可在至喜亭读到欧阳修"闻说夷陵人为愁"的谪居诗稿,在三游洞摩崖寻见白居易兄弟的题刻。长江三峡1号古沉船中打捞出的南宋龙泉窑青瓷,与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航空队的残破机翼,共同诉说着这座江峡门户永不褪色的传奇。
正如清代夷陵知府林有席在《西陵形胜赋》中所书:"地以险存,城以文传,此夷陵所以冠绝荆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