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窦建德剑指中原

窦建德攻下洺州后,继续挥军进攻相州。

李神通部在从洺州撤退军至相州时,因时间紧迫,仓惶行军时好多物资未能携带,大部分尽留洺州城。之后在路途中又";铠仗失亡三分之二";,兵力虽有三万之众,但战备物资非常紧张。

李神通屯兵相州不足十日,此刻,突然接到驿卒报告,称窦军追击将至,便立即召来诸将在中军帐召开军事会议。《旧唐书·李神通传》载其言:";黎阳仓粟山积,据险临河,可与世积合势。";

而窦建德大军自洺州沿漳水东进,日行六十里,沿途又收编了许多流民,声势愈发壮大。

经过军事研判后,李神通便决意放弃相州,趁着漳水秋汛未退,率部夜渡。唐军拆民户门板为筏,火光绵延三十里,窦军前锋遥见,疑为诱敌,未敢轻进。

当时,淮安王李神通弃相州而趋黎阳的决策,实为唐初河北战局的关键转折。

相州(今安阳)虽为漳水南岸重镇,然而此地";城垣卑薄,无险可恃";。反观黎阳(今浚县)坐拥永济渠与黄河交汇口,更掌控黎阳仓要地,《通典·食货》记录此仓";周回二十里,积粟八百窖";,乃隋末唐初中原最大粮储基地。李神通选择";以仓为垒";,实为以粮秣优势抵消唐军的兵力劣势。

淮安王李神通审时度势,决定放弃相州(今河南安阳)这一战略要地,率领唐军主力向黎阳仓方向撤退。临行前,李神通特意留下相州刺史吕珉继续镇守相州城,并调拨了部分精锐部队协助防守。

吕珉原是隋朝旧臣,归顺唐朝后因才干出众被委以重任。面对来势汹汹的窦建德大军,他立即组织军民加固城防,在城墙上增设弩机,并下令将护城河拓宽加深。为鼓舞士气,吕珉每日亲自巡视城防,与将士同甘共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八月二十三日,窦建德亲率十万大军抵达相州城下。夏军首先采取围城战术,在城外筑起土山,架设云梯。吕珉则指挥守军以火油、滚木等守城器械顽强抵抗。经过三日激战,夏军伤亡惨重却始终未能突破城墙。

见强攻不奏效,窦建德改变策略,暗中派人潜入城中策反。在重金收买下,守军副将叛变投敌,趁夜打开城门。吕珉闻讯立即率领亲兵前往堵截,在城门处与叛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这位忠勇的刺史力战身亡。

《资治通鉴》记载:";己巳,窦建德陷相州,杀刺史吕珉。";相州陷落的消息传至黎阳,李神通为之扼腕叹息。吕珉的壮烈殉国,成为唐初地方官员坚守气节的典范。而窦建德在占领相州后,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为接下来与唐军在黎阳的对峙埋下了伏笔。

李世积当时镇守黎阳(今河南浚县),《资治通鉴》记载其";拥兵二万,守永济渠要冲";。

不久,两军会师黎阳津,李神通尽发仓粟犒劳全军,";士卒得饱食,皆愿效死";。

之后,李神通、李世积将唐军沿永济渠布防,深沟高垒,待窦建德的大军追来,看见唐军";旌旗蔽空,舳舻千里";,大吃一惊,以为唐朝又派来了增援大军,便勒马黄河北岸,未敢渡河决战。

此役虽未接战,然暗藏机锋。窦建德帐下谋士凌敬谏言:";唐军据黎阳如楔入河北,大王宜先取卫州,断其漕运。";

窦建德抚剑沉吟,目光却望向西南。

窦建德自乐寿一路掠池占地,自乐寿起兵以来,这位河北枭雄帐前始终高悬《禹贡》九州图,此刻剑尖划过羊皮地图,在怀州(今沁阳)、河阳(今孟州)间逡巡不去。

他对谋士凌敬和身旁将官说道:";唐兵尽在河北,关中空虚,若假道怀州,越太行,乘虚入河东...";

话音未落,亲卫进账传来急报,原来是唐将秦武通已破伊阙,王世充再遣使以传国玉玺为质乞援。

秋风卷起帐幔,烛影摇曳间,窦建德那柄斩落过宇文化及的首级、逼降过罗艺的铁剑,终究指向了洛阳方向。殊不知三百里外虎牢关的峭壁上,李世民正磨砺着手中的五石强弓。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真相。

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