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伊州失手张善相惨遭车裂,刘弘基临危受命援义州定河朔

唐朝延续了隋朝废弃苛政的精神,不再使用车裂之刑。唐朝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刑罚更加注重罪责相当和人道关怀,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车裂之刑并未就此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到了五代时期,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曾使用车裂之刑处死谋反的将领。这一时期处于唐朝覆灭后的分裂动荡阶段,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相对混乱,一些酷刑又开始死灰复燃。

车裂之刑因其极端的残酷性,在历史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对。众多仁智之士和思想家都对这种刑罚持反对态度,他们主张废除它,认为其过于残忍,严重违背人道主义精神。在这些正义之士的努力倡导下,车裂之刑逐渐成为历史的糟粕。尽管在某些特定时期它曾再度出现,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终究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唐朝以后车裂之刑基本上不再使用,但它作为一种曾经存在过的严酷刑罚,其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深远。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刑罚制度的演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尊重生命、追求人道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张善相在遭受车裂之刑时,大义凛然,其临终绝唱:"天地可毁,忠节难移!"

当伊州陷落的噩耗传至长安,李渊罢朝三日,亲撰祭文:"善相不负朕,朕负善相!"追赠其为户部尚书,赐谥"忠烈",并破格封其幼子张德政为襄城郡公(按唐制,郡公需食邑二千户,而此时张氏已无封地)。这份超规格哀荣,实为李唐政权对战略失算的政治补救。

2012年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段悲壮历史,伊阙关遗址出土的万人坑中,大量骸骨呈现格斗创伤与饥饿特征,是王世充军队在攻打伊州时,与守城军民发生残酷战斗导致人员死伤,而长期围困也致使部分人员因饥饿死亡。同时发现的还有刻有"武德二年三月"字迹的铭文断剑,经鉴定为唐军制式横刀。这些物证,无声诉说着那个血火交织的春天里,一位边将用生命诠释的忠贞大义。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河南地区设有襄城郡,辖汝州(今河南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等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朝平定王世充后,将襄城郡改置为 伊州(治陆浑县,今河南嵩县),后于贞观年间并入汝州(《旧唐书·地理志》)。伊州之名始于唐初,而王世充攻占“伊州”发生在619年(武德二年),此时该地仍称襄城郡。因此,史书中所谓“攻占伊州”实为后世史家以唐代地名回溯记载,因此,王世充当时实际攻占的郡县应为襄城郡核心城邑,如陆浑(今嵩县)、汝州(今汝州)等地。

前文我们讲到过,王世充于619年三月下旬便已派遣心腹大将高毗攻打义州,唐初仍然沿用北齐时候旧的州名,把卫州的新乡县、汲县设置成义州,即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以及卫辉、淇县一带。进入五月,王世充军队攻陷义州,之后开始进犯西济州。

关于西济州的具体位置,历史资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王世充军队的进攻路线,由洛阳攻至义州(新乡),北渡黄河攻打唐军王要汉部驻守的卫州(淇县),之后进军唐军徐世积部驻守的黎阳仓(浚县),最后进军至河北窦建德势力范围推断,其战略目标是卫州(淇县)至黎阳(浚县)之间的战略区域。

长安城太极殿内,信使浑身尘土,踉跄跪呈战报:“陛下!王世充已陷义州,高毗部正猛攻西济州(卫州),黎阳仓告急!”

李渊掷卷于案,眉峰紧锁。殿内重臣裴寂、刘文静、萧瑀、陈叔达皆知此战报的分量,若王世充全据河北门户,则关中、河东、河北三地将被割裂,窦建德亦可能趁势南下。

裴寂率先出列:“陛下,王贼此举意在锁黄河而制天下,当速遣大军北渡,夺回义州,断其北进之爪!”

刘文静冷笑道:“裴公未免太过轻敌了!洛阳的精兵仍在,薛举和李轨的主要势力虽已被我朝剿灭,但他们的残余势力和旧部依然在各地活动。倘若尽发关中主力东征,薛举残部在西边卷土重来,李轨仍在凉州虎视眈眈,我们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