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突厥始毕可汗因病暴毙 高静成功斡旋化解北方之危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中原腹地战火纷飞,北方的草原上也是风云变幻。四十五岁左右的突厥始毕可汗率领他的部众渡过黄河,抵达夏州。

唐初夏州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是北朝至唐、五代时期的重要边陲军政中心,其历史可追溯至匈奴赫连勃勃建立的统万城(公元413年修筑)。北魏时期,统万城改置为夏州,唐代沿袭此建制,贞观年间为关内道下辖州,管辖范围包括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及陕西北部。

夏州不仅是唐代的军事重镇,也是唐末藩镇割据与党项崛起的重要舞台。唐僖宗时期,党项首领拓跋思恭被任命为夏州节度使,其势力以夏州为核心,控制夏、绥、宥、银四州(今陕北及鄂尔多斯南部),成为晚唐藩镇割据的重要力量。夏州更是西夏政权的发祥地,唐末至宋初,拓跋氏在此积累实力,最终发展为西夏王朝。

如今,白城子村仍存有统万城遗址(俗称“白城子”),这是匈奴遗存唯一的都城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因宋元时期沙漠化加剧,夏州城逐渐废弃,现今已成为荒漠中的历史遗迹,默默见证着唐末藩镇割据与党项崛起的重大历史变迁。

始毕可汗的南下,不仅让夏州这座古城再次成为历史的焦点,也为唐朝的北方边境带来了新的挑战。他的到来,标志着突厥与唐朝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也为北方的局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让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北方边境更加紧张。

始毕可汗的南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行动。突厥自隋末以来,一直是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始毕可汗作为突厥的可汗,凭借其强大的骑兵和灵活的外交手腕,逐渐将突厥的势力扩展到漠南地区。隋朝的覆灭和中原的混乱,为突厥提供了南下的绝佳机会。

始毕可汗在北方巩固自己统治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唐朝的发展,唐朝虽然刚刚建立,但其统一中原的野心不容小觑。为了遏制唐朝的扩张,始毕可汗决定联合北方的割据势力,共同对抗唐朝。梁师都和刘武周,这两位割据朔方和河东的枭雄,便成为了始毕可汗的重要盟友。

始毕可汗的计划是联合梁师都和刘武周,从句注入侵太原,直逼唐朝的心脏地带太原城。

唐初的“句注”指位于今山西省代县西北约25公里处的句注山(亦称“勾注山”),是太行山北部的重要山脉,主峰海拔约1770米。该山脉横亘山西北部,形成天然屏障。

句注山为河东道与突厥部落的边界,唐初在此设立关隘(如雁门关),是防御突厥南侵的战略要冲。

山间隘口为连通代州(今代县)与云州(今大同)的“句注陉”古道,是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交通咽喉。今属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关镇,保留有唐代至明代的关城遗迹。

句注山因山势险峻,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存有古长城、烽燧等军事设施遗址。

而太原是唐朝的龙兴之地,也是其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一旦突厥势力和其盟友攻占太原,唐朝的北方防线将彻底崩溃,突厥和其盟友将能够长驱直入,直接威胁长安。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始毕可汗亲自率领突厥主力渡过黄河,抵达夏州。他在这里与梁师都会合,商讨具体的进攻策略。梁师都为了表示诚意,将五百精锐骑兵交给刘武周,作为进攻太原的先头部队。

“始毕可汗,只要我们联合起来,唐朝必败无疑。”梁师都对始毕可汗说道。

始毕可汗点了点头,冷笑道:“梁王放心,只要你们按照计划行事,太原必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梁师都作为朔方的割据势力,早已与突厥勾结。他通过当时的时局,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与唐朝抗衡,因此决定借助突厥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野心。梁师都的计划是通过突厥的支持,攻占太原,进而控制整个河东地区,成为北方的霸主。

唐朝皇帝李渊得知始毕可汗南下的消息后,知道突厥的威胁不容小觑,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于是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突厥南下,意图入侵太原,诸位爱卿有何良策?”李渊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