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宇文士及降唐因人品受重用,封德彝八面玲珑遭冷落

唐初接待投降人员的程序严谨而规范,体现了唐朝对归顺者的重视和礼遇。通过这一系列程序,唐朝不仅能够有效吸纳各方势力,还能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

得知宇文士及来降,李渊不禁感慨万千。他放下手中的奏章,目光望向殿外,思绪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隋朝。

那时是七年前大业八年(612年),两人同在隋朝朝中为官,交情甚笃。宇文士及为人谦和,才华横溢,虽出身权贵之家,却从不恃宠而骄。李渊记得,自己当年时任隋朝殿内少监,宇文士及任尚辇奉御,两人在宫中值夜时,边对弈棋局边促膝长谈。

落子间,李渊忽而叹道:"士及啊,这天下棋局,你我皆是棋子。"

宇文士及执棋的手微微一顿,抬眼望向池中游鱼,低声道:"少监此言差矣,棋子亦可为棋手。"

论及天下大势,宇文士及每每言辞恳切,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关切。然而,世事无常,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宇文士及随其兄宇文化及辗转各地,最终化及弑君自立,走上了不归路。

李渊自立帝位后,每念及旧情,也总是提起这位老友。后来,宇文化及弑君,宇文士及跟随其兄至魏县,后又驻扎济北。李渊得知后,轻叹一声,立即提起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命人快马秘密送往济北,召宇文士及前来归顺。他心中明白,宇文士及虽曾随其兄宇文化及流亡,但其本性纯良,与化及的暴虐截然不同。

年近五十的宇文士及当时接到唐朝皇帝李渊的密信后,展开只见八字:"士及速归,共谋大事。"他摩挲着信纸,想起当年隋宫与李渊对弈长谈,心中暗忖:"兄长刚愎自用,恐难成事。不如..."

果然,宇文士及接到手诏后,虽身处化及阵营,却早已心生归唐之意,他当即喊来封德彝。

夜深人静,时年五十一岁的封德彝与宇文士及对坐府中密室,封德彝看到皇帝李渊密信,轻叩案几,凑近低语:"蜀王(指宇文士及)何不早作打算?窦建德大军势在必得,你兄长残暴不得人心,不如我们以督粮为名,静观其变。蜀王您应当尽早决断,抓紧向唐朝皇帝回信。"

宇文士及望向帐外明月,想起长安旧事,终于点头。

当夜,他唤来心腹家僮:"你持此金环,星夜兼程赶往长安。"

家僮领命后,悄悄将金环送至长安,寓意“还归”。李渊见到金环,得知宇文士及心意,心中大慰。

据《资治通鉴·卷187》载,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宇文化及被河北起义军窦建德围困于聊城,最终城破被杀。此前宇文士及与封德彝已脱离宇文化及集团,屯驻济北(今山东茌平)。宇文化及败亡前,宇文士及与封德彝已暗中策划归唐。《旧唐书·宇文士及传》提到,封德彝在济北"潜劝士及反图化及",二人借督粮之名脱离主力,驻扎在济北,保存了部分兵力与粮草。

《新唐书·高祖本纪》又记载:"(武德二年)四月,宇文士及自济北来降"。结合《资治通鉴》对窦建德闰二月破聊城的记载,二人应是在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杀死后立即行动,从济北西行月余抵达长安。

济北(今山东)至长安直线距离约800里,需穿越王世充控制的河南地区。因此二人选择绕道河北,经李神通控制的黎阳(窦建德势力边缘)进入关中。时值李渊与王世充、窦建德三足鼎立,宇文士及携带的宇文化及残部情报(如江都兵变细节、山东军事部署)极具战略价值,故李渊特批唐朝属地州县,护卫宇文士及及其随众部众快速通行。

数日后,当宇文士及、封德彝等人进入长安城,皇帝李渊亲自出宫迎接。见到宇文士及风尘仆仆却神色坦然,李渊心中感慨,握着他的手说道:“士及,多年未见,今日重逢,实乃天意。”

宇文士及躬身行礼,语气诚恳:“陛下宽厚仁德,臣愿竭尽所能,为大唐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