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高开道又来攻城了!”副将急匆匆跑来,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
李景冷笑一声,命令道:“传令下去,全军戒备,誓死守住北平!”
高开道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箭矢如雨,攻城器械轰鸣不止。李景亲自指挥,将士们奋勇抵抗,城墙上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动地。高开道久攻不下,心中焦躁,但他不甘心就此退兵,下令继续围攻。
一年过去,到了公元618年十二月上旬,北平卢龙城依旧屹立不倒。高开道心中暗恨,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辽西太守邓景率兵来援,李景大喜,决定率部突围,与邓景会合。
邓景的早年经历不详,但可以推测他是隋朝的一名中低级军官,因战功或才能逐渐升迁。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邓景被任命为辽西太守,负责镇守辽西地区(今辽宁西部至河北东北部一带)。
辽西是隋朝东北边疆的重要地区,北接突厥,东邻高句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邓景作为辽西太守,肩负着防御突厥南下和高句丽西进的重任。在隋末乱世中,他努力维持地方秩序,保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公元618年十二月中旬,辽西太守邓景得知北平(今河北卢龙一带)守将李景面临突厥和地方叛军的双重压力。邓景与李景同为隋朝旧将,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决定率兵支援李景,共同抵御突厥和叛军。这一行动体现了邓景的全局观和责任感。
隋朝灭亡后,天下群雄并起,邓景作为旧朝辽西太守,面临复杂的局势。他既需要应对突厥的威胁,又需要在各方割据势力之间周旋。尽管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他的最终结局,但可以推测他可能与其他隋朝旧将一样,最终归顺了唐朝。
副将得知将军李景要出城与邓景会和,眼中满是不舍,遂问道:“将军,我们真的要放弃北平吗?”。
李景叹息道:“北平虽坚,但孤城难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与邓景会合,再图后计。”
李景放弃坚守一年的北平城,出城与邓景会合,是基于粮草枯竭、外援希望和战略转移的多重考量。他的战略目的是集中兵力、增强战斗力、寻找战机,并可能联合其他隋朝旧将,共同抵御突厥和割据势力。这一决策反映了隋末乱世中边疆将领在复杂局势下的艰难抉择和战略智慧。
李景将副将留在城中,自己率领小队部众突围,一路向东,打算先前往幽州,再与邓景军队会合一处,杀回北平,再图击退高开道割据势力。
当夜,三更时分,月色朦胧,寒风凛冽。李景率领突围小队,悄悄打开卢龙东城门,借着夜色的掩护,开始向东突围。
士兵们马蹄裹布,口中衔枚,行动迅捷而无声,如同一支幽灵般的队伍,悄然穿行在漆黑的荒野中。高开道的军队长期驻扎在城外,久攻北平不下,军队管理松懈,加之李景坚守一年,始终未曾出城迎战,高开道的部下早已放松了警惕。营帐中,士兵们大多酣睡,哨兵也因疲惫而懈怠,未曾察觉李景的动向。因此,李景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很快便突破了敌军的第一道防线。
李景骑在战马上,低声对身旁的副将王仁说道:“趁敌军未醒,速速通过,不可恋战!”
王仁点头,迅速传令下去。部队如同一把利刃,悄无声息地切开了高开道军队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