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被宇文化及任命为江都太守的陈棱在一片混乱与哀伤之中,肩负起了一个特殊的使命。那便是寻找并妥善安葬隋炀帝杨广的遗体。
当时的局势动荡不安,宇文化及的叛乱给隋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陈棱克服了诸多的困难,终于求得炀帝那冰冷的灵柩。他怀着对炀帝的敬重以及一种历史的使命感,用宇文化及留下的车驾鼓吹,大体备齐了天子丧葬所用的仪仗,在一片肃穆的氛围下,将炀帝重新改葬在江都宫西面的吴公台下。
当时随隋炀帝一起遇难身亡的众多王公大臣的遗体,在当时也都被一一收集起来。按照尊卑顺序,都依次埋葬在炀帝坟茔的两侧。这些墓葬和炀帝的大墓一起,形成了一片特殊的皇陵区域,默默地诉说着那段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朝代的兴衰荣辱。
岁月流转,时间来到了2013年。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司徒村曹庄组,一群考古学家正在进行艰苦的勘探与挖掘工作。凭借着他们专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竟然发现了隋炀帝墓。这一发现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考古界乃至整个学术界都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该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每一件都仿佛是一扇通往隋朝历史深处的窗户。其中,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工艺精美绝伦,金与玉相互映衬,散发着迷人的光泽,展现出隋朝皇家的奢华与精湛的手工艺水平;鎏金铜铺首威严庄重,其上的鎏金在岁月的侵蚀下依然保留着昔日的辉煌,它见证了当年建筑上的精巧设计;铜壶、铜碗这些日常用品,虽然看似普通,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生活风貌和制造工艺;出土的陶罐则带着一种质朴的气息,它们是隋朝人生活的实物见证。
根据墓志的清晰记载,隋炀帝最初的葬仪是葬于西陵,那是在动荡局势下一种仓促的处理方式。后来,可能是出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考量,又将其迁至扬州雷塘。最终,在贞观元年(627年),这座承载着隋炀帝一生荣耀与争议的大墓被定葬于曹庄,也就是如今被考古发掘出土的这个地方。
到了八月下旬,当薛仁杲战败并被唐朝俘获的消息传播开来,原来被薛举势力占领的郡县开始纷纷向唐朝递交投降书,主动归降。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二十五日,临洮郡、枹罕郡、河州、洮州四地也派使者前往长安递交了投降书,标志着薛举势力在秦、陇的控制体系开始崩塌。
唐初临洮郡改设为临州,治所在狄道县,即现今的临洮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临洮县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是黄河上游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
临洮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这些彩陶以其流畅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闻名于世,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艺术成就。此外,临洮还有丰富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如老子飞升处的传说等。老子飞升处的标志是当地的超然台,位于临洮县岳麓山,相传为老子讲道并飞升的地方。包括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等,这些遗迹至今仍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在临洮,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李氏后裔前来寻根问祖,体现了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老子飞升的传说不仅增添了老子的神秘色彩,也促进了道教文化的发展。
除此之外,当地着名的史前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艺术。作为长城西部起点的秦长城,见证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历史。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临洮佛归寺、卧龙寺等,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临洮县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投资。
枹罕郡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简称临夏州,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是中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临夏地区在春秋时期为羌、戎之地,战国末属古雍州之城。秦时为罕羌侯邑,后置枹罕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地归唐,改置河州。
1956年11月19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正式成立。主要民族包括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永靖县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百科全书”,展示了从早期到晚期的大量壁画和石雕。
此外,当地的和政县被誉为“古动物的伊甸园”。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收藏了8000多件珍贵化石,包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等。和政地区的化石点分布之集中,化石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这些化石分属晚新生代四个动物群,全面展示了新生代哺乳动物群在和政地区繁衍、生息和灭绝的悲壮历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和政羊是在甘肃和政地区新发现的一种牛科动物,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表明麝牛这类动物的起源应该是亚洲。三趾马动物群是以该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动物——三趾马命名的,主要生存于距今约一千二百万年至五百万年的晚中新世。埃氏马是在和政地区的早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真马化石,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马。
披毛犀是已灭绝的最着名的冰期动物之一,和政地区发现了距今二百五十万年的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这里还有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歌形式“花儿”,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八坊十三巷则是临夏多民族文化的街区;着名的自然景观黄河三峡,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隋唐时期的河州,即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东临洮河与定西市毗邻,西接大夏河与临夏市和临夏县为界,北隔黄河与永靖县相望。东乡族自治县成立于1950年,原名东乡自治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东乡族自治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信仰伊斯兰教。这里有着丰富的马家窑、齐家等文化遗存,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年举办的民俗旅游节和美食节等活动,展示了东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是一个体验民俗活动的好地方。
隋唐时期的洮州,即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
临潭县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唐置临潭县,清设洮州厅,民国二年(1913年)复置临潭县至今。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如洮州刺绣、铜锅铸造等。另有洮州卫城、牛头城等历史遗迹,展示了临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临潭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是一个充满民族魅力的地方。
当时的公元618年八月,自王世充兵变后,东都洛阳宛如一座处于风暴中心的孤岛,各方势力随着局势的急剧变化而发生着深刻且复杂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