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宇文化及成为“鬼见愁”,唐朝首位名相离世惹君愁

盖琮前脚刚走,东都洛阳便又收到了雪上加霜的消息:隋朝安阳令吕珉带着相州投降了唐朝,信都郡丞麴棱也投降了唐朝,唐朝朝廷分别任命他二人为相州刺史和冀州刺史。

吕珉任职的相州,其治所主要在现今的河南省安阳市。相州始建于北魏天兴四年(401年),治所在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隋朝建立后,相州治所迁至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隋开皇十年(590年),分置相县,治所在安阳城。

安阳市在1974年发现了隋代瓷窑址,窑址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瓷窑略呈圆形,内径约1米,窑壁厚0.15米,残迹高1.1米。发掘文物包括支烧具、支棒、器托、垫饼及范模等,显示了先进的烧瓷技术。

安阳隋代瓷窑址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北方青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揭示了隋代瓷器产业的繁荣和安阳在当时社会的文化地位。

麴棱任职的冀州,即隋朝的信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历史上曾被称为信都郡或冀州。信都的名字最早起于战国时期,赵国成侯将邢(今邢台市)改为信都,以表达他“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

隋开皇六年(586年),信都分为长乐县。大业三年(607年),废信都入长乐县。唐初,信都复为信都县。武德四年(621年),改信都为冀州,领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9县。

麴棱投降唐朝不久,在窦建德攻打冀州时,麴棱固守城池,誓死不降。不过荒唐的是,麴棱采用了迷信的抵抗策略,但最终城池还是陷落了。这里作为历史中的趣事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窦建德攻打冀州时,唐朝初建,朝廷兵力尚未能顾及到冀州地区,未能及时支援。眼看城池将被攻破,麴棱的女婿崔履行自称有奇术,可以使进攻的敌人自己失败,麴棱信以为真,同意女婿采取迷信行为施展“法术”破敌。

崔履行命令守城的官兵放下武器,全员席地而坐,不得随意作战,自己则穿着丧服,登上城墙北的城楼恸哭,并让妇女们登上房屋四面抖动裙子。

这种荒诞的抵抗方式反而让窦建德感到困惑,命令军队停止攻城。原来他认为麴棱在生死存亡之际,以此“祭奠”方式来向隋朝和已经殒命的隋炀帝示忠,窦建德心中满是感动,极力夸赞麴棱是个忠臣。

在窦建德攻陷冀州见麴棱后,对麴棱礼遇有加,非常尊重,并任命为麴棱内史令。

麴棱女婿的法术可谓“弄巧成拙”,不但救了麴棱的性命,也救下了满城百姓,免遭贼寇屠戮。

再说唐高祖李渊,不费一兵一卒意外获得相州、冀州,心中甚是欢喜。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庆祝,在公元618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这天,高祖突然接到丧报,内史令、延安靖公窦威去世了。

不久前,高祖李渊得知窦威卧病时,心中甚是忧虑,便亲自前往探望。高祖带着满心的关切缓缓踏入窦威府中的那一刻,整个府邸顿时肃穆起来。

府中的家人和侍从们赶忙跪拜行礼,引领皇帝来到窦威的卧榻前。

卧榻之上,窦威面色苍白,身形消瘦,眼中已无往昔的睿智与光芒。

李渊走到他身旁,轻轻握住窦威的手,眼中满是关切与疼惜,缓缓说道:“窦公,你且安心养病,朕深知你有治国之才,朝廷离不开你。”

窦威微微抬起手,虚弱地摇了摇头,轻声说道:“臣受陛下厚恩,本当倾尽全力,奈何身体已是不堪重负,恐难再为朝廷效力。”

李渊听了,心中满是无奈与痛惜,轻抚窦威的手背,许久无言,只是叮嘱府中的医者务必全力以赴,务必保窦威周全。

待高祖李渊离开后,窦威向家人嘱托遗言,并告知家人,他死后只需简单安葬,不得大肆宣扬,铺张浪费。

命运似乎总喜欢在不经意间给人以沉重的打击,这才几日,窦威便撒手人寰。高祖听闻窦威死讯,那满心的欢喜被击得粉碎。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是唐高祖李渊的太穆皇后的叔父。他的曾祖父北魏少保窦略,祖父为汉朝大鸿胪窦章,父亲窦炽是隋朝太傅。窦威自幼嗜学文史,被诸兄讥为“书痴”。他早年出仕隋朝,历任秘书郎、蜀王府记室、内史舍人、考功郎中等职。后因事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