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天下已经陷入了大乱的深渊,各地纷纷爆发起义,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隋炀帝虽然身处江都,却也并非对这动荡的局势毫无察觉。他的内心实际上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每当退朝之后,他就卸去龙袍,头戴幅巾(幅巾,是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身穿朴素的短衣,手持拐杖,在宫苑中散步游览。
他会遍历每一座皇台宫馆,从清晨开始,一直到夜幕深沉才肯停止。他的脚步匆匆,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急切,仿佛要把这宫苑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刻进脑海里,唯恐遗漏了任何一处景致。毕竟,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与这江都宫的繁华息息相关,一旦失去,便再无可能享受这般的荣华富贵。
杨广自身本就精通占候卜相之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自己的命运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担忧。而且,他还有一个特殊的喜好,那便是说吴语。在静谧的夜晚,他常常命人摆酒设宴,然后独自一人或者与萧皇后一起仰望着浩瀚的星空。此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对萧后说道:“你看看这天下,外面有不少人都在暗中盘算着要取我的性命呢。可是,萧后啊,你就如同当年的沈后一样,我杨广就算是失去了这皇位,也依然是长城公,你也不会失去沈后那样的尊荣,所以,我们暂且放下这些烦恼,一起尽情地饮酒作乐吧!”
说完,便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直至大醉方休。
还有一次,炀帝在饮酒作乐的间隙,突然拿起一面铜镜,对着自己细细端详起来。他看着镜中自己那还算是俊朗的面容,尤其是那修长的脖颈,不禁回过头来对着萧后说道:“你看我这脖颈多好啊,如此完美,不知道日后谁会来将它砍掉呢?”
萧后听闻此言,心中大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惊讶地问道:“陛下为何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
隋炀帝杨广却只是淡然一笑,说道:“萧后啊,你要知道,这世间的贵贱苦乐就如同四季更替一般,不断地变换交替。今日我贵为天子,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可谁能保证明日不会成为阶下囚呢?既然如此,那这脖颈有朝一日被人砍掉,又有何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这一番话看似洒脱,实则透露出炀帝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恐惧,以及他那身处乱世却又无力回天的悲哀。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隋炀帝在江都的荒淫生活和当时天下大乱的局势。如描述炀帝的好大喜功,频繁发动战争、营建工程,导致民怨沸腾,各地起义不断爆发。同时也记载了他在江都时的一些行为细节,这些细节都反映出他的荒淫无道以及对局势的逐渐失控。
《隋书》也有类似记载,对于炀帝在江都宫中的奢靡生活场景有所描述,包括他对身边女色的沉溺,以及在面对天下危局时的那种矛盾心理,如他既知危险临近却又无力改变,只能以一种看似豁达实则无奈的态度来对待。
只不过,隋炀帝此次对自己命运的预测还是挺准的,没多久,他便在这宫中被身边的臣子给勒死了。
此刻,面对日益严重的农民起义和内部叛乱,杨广选择了逃避和沉迷于享乐。他继续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心中已无朝政,得过且过。
另外,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多是关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基本粮尽,人人都欲北逃中原。
然而,想到北方中原大地处处陷入混乱的景象,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各地义军纷纷崛起,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的隋炀帝杨广,心中早已无北归之意,江东地区在他的考虑之中逐渐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准备迁都丹阳,意图割据江南,逃避中原的动乱。
隋朝时期的丹阳,其地理位置大致对应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丹阳位于扬州江都宫(隋宫)的西北方向,两地相距大约82.4公里。当时的丹阳是丹阳郡的治所,也是当地政治和文化中心。
小主,
丹阳有着超过2400年的建城史,是春秋时期延陵季子的封疆之地,也是秦始皇眼中的龙脉之所。丹阳在商代末年曾是楚国的都城,是楚国首个都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里曾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
杨广后期确实荒淫腐败,但他在年轻时也是个不错的军事家,他早年曾在江都地区担任江都镇守使是,他积极收纳江南人士,娶了萧梁王朝的后代为妻,学习吴语和南方文化,稳固隋王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
隋炀帝在江都宫作《泛龙舟》一诗写道:“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诗中的扬州已经不是南京,而是今天扬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