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辩的军队冲到李密的外栅(军营周围的木栅栏,作为防御工事)后,很快就突破了外栅。此时,李密的营中一片惊惶。李密的士兵们原本以为王世充的军队会按部就班地进攻,没想到这么快就突破了外层的防御,瓦岗军外城的士兵们的脸上都带着惊恐之色,慌忙准备应战,仿佛一场风暴即将席卷整个营地,眼看就要溃败。
然而,此时的王世充却并不知晓前军的真实情况。他在后面的营帐里等待着各路军队的全面进军信号,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前面提出的“谁先架好浮桥,谁先行进攻”的命令。
此刻当他觉察到有些军队已经开始行动之后,便下令鸣角收众,准备集结之后,再组织进攻。
那号角声在战场上回荡,士兵们听到收兵号角声,开始向回撤退,想要按照指令集结。
李密在城墙上看到王世充的士兵突然开始后撤,心中一动,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他对身边的瓦岗军将领命令道道:“王世充这是要退兵,此时不击,更待何时。传我命令,挑选所有的敢死士,跟我冲上去,今天一定要把王世充打得落花流水。”
李密挑选的数千敢死士们个个视死如归,他们迅速集结在李密的身边。李密目光坚定地对他们说:“兄弟们,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一个胜利的机会,而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时刻。今天我们如果能消灭王世充,拿下东都洛阳就如探囊取物,随我冲啊!”
李密率领着敢死士们如离弦之箭,朝着王世充的军队冲了过去。王世充的士兵们正在后撤,突然遭遇这样的攻击,顿时乱了阵脚。他们慌不择路地朝着浮桥方向奔逃。
浮桥上顿时拥挤不堪,士兵们推搡着、呼喊着想要过桥。可是浮桥的承载能力有限,很多人在拥挤中被推下桥,掉进冰冷的洛水中。那洛水仿佛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巨兽,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落水者。仅仅在这一场混乱之中,争桥溺死的士兵就达万余人。
王辩也在混乱中被李密的军队包围,最终壮烈战死。王世充的军队全面溃败,他自己仅带着少数亲信狼狈逃窜。他心中满是恐惧和懊悔,只能率领残兵败将再次逃往河阳。
有史料记载,当天夜里,原本平静的天空突然变得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夹杂着冰冷的雪粒倾泻而下。士兵们刚刚经历了大战,身体本就疲惫不堪,此时又被这恶劣的天气侵袭。他们在涉水渡过一些小的溪流或者泥泞的道路时,全身被雨水湿透。那寒冷仿佛能穿透骨髓,许多士兵的身体渐渐失去了温度,在道路上一动不动地倒下。
王世充的士兵们在这一夜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冻死者以万数计。王世充独自带着数千人到达河阳后,他的心中充满了愧疚。他觉得自己辜负了隋朝对他的信任,也对不起手下死去的士兵。于是,他再次把自己关进狱中,派人向越王侗请罪。
越王杨侗考虑到当时的局势,他觉得还需要王世充来稳定局势,于是派遣使者前去赦免了王世充的罪行,并召他回东都。见到王世充后,杨侗还赐予他大量的金帛和美女,想要安抚他。
王世充回到东都后,开始派人重新整顿自己剩余的军队。他从各个地方收集那些失散的士兵,并且对一些受伤或者走散后心灰意冷的士兵进行劝说。在王世充的苦心经营下,他最终又收集到万余人,驻军于含嘉城。
含嘉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北角,是隋朝时期用于储存粮食的大型国家粮仓。含嘉城与隋唐洛阳城同时建成,是隋炀帝为了储藏京都以东州县的粮食而建立的。隋末唐初,含嘉城范围内并没有粮仓,含嘉仓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高宗永徽年间(约627—655年)后才建立,晚于含嘉城的建成年代。
含嘉城作为一个粮仓,其建筑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粮食储存的深刻理解和技术智慧。城内的粮窖设计精巧,采用了多重防潮、防腐、防火措施,以确保粮食长期保存。例如,粮窖的底部经过夯实和火烧处理,以减少湿气上升,窖底铺设了厚厚的草木灰和木板,再铺上席子和谷糠,形成多层的防潮层。此外,粮窖的四周还种有树木,通过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来判断粮仓内的温度和湿度,这种生态监测方法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含嘉城不仅是一个粮仓,也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管理,对于当时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世充再次被李密打败,对当时瓦岗军和隋军之间的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体现出王世充指挥作战能力不足,指挥缺乏全面统筹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世充让诸军各自造浮桥的策略看似灵活,实则缺乏整体的指挥调度。这导致各军各自为战,浮桥建成的时间无法统一。当一部分军队已经开始进攻时,其他军队可能还在桥上或者尚未完工,这使得整个军队的进攻节奏完全被打乱。
在战斗过程中,他对战场的局势缺乏准确的判断和及时有效的指挥调整。当王辩突破李密外栅,李密营地陷入混乱时,他没有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扩大战果或者巩固胜利的机会,反而下达了鸣角收众的指令,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士兵们的混乱和溃败。
隋朝军队协作与应变也是这次战败的主要问题。
各军在建造浮桥和渡河进攻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从浮桥建造到进攻推进,没有形成一个紧密配合的整体。在遇到李密的反击时,士兵们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训练和默契,容易造成恐慌和混乱。
另外王世充的军队组成比较复杂,在几次与李密瓦岗军作战失利后,一直在补充兵力,这些兵力包含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士兵,在统一指挥和协调行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旦出现危机情况,难以迅速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还有就是王世充的轻敌心理,刚抵达前线时,首战击败了李密驻军,可能因此产生了轻敌心理。他没有充分考虑到李密虽然暂时处于劣势,但仍然具备很强的反击能力。他对李密的防御和对战局的应对策略估计不足,认为可以通过一次突然的进攻彻底击败李密,而忽略了李密可能会利用他的进攻失误进行反击。
这一次的失败对王世充的势力打击巨大。他的军队人数锐减,精锐力量损失惨重。这不仅削弱了他的军事力量,也影响了他在东都的政治威望。原本可能支持他的势力会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在东都内部的权力争斗或者政治博弈中,他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